经营西域,抚绥政策——坚持“以不治治夷狄”
政策一开,前来朝贡的西域人士络绎不绝,为了表示对这些西域人士的欢迎,永乐二年十一月,朱棣还专门 接见了前来朝贡的诸胡。针对朱棣经营西域的政策和效果,礼部尚书李至刚曾经说道:"西北诸胡,陛下抚绥,皆以向化,边境已宁"。 对于来经商者,朱棣主张 "远人慕义而来,当加厚抚纳,庶见朝廷怀柔之意",在贯彻抚绥政策的同时,他还不忘做好臣子的思想工作"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 间于华夷?抚之有道,未必不来。虎至暴,抚之能使驯帖,况虏亦饥食渴饮具人心者,何不可驯哉!但有来者,惟推诚待之耳。"朱棣的这番话明显体现出了其经营 西域的态度和原则。 擒贼先擒王,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朱棣将自己的抚绥重点放在了哈密地区。明朝建立初期,哈密地区主要处于故元肃王忽纳失里的控制之 下,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命都督濮英在西凉地区练兵,忽纳失里深感畏惧,于是便主动派出使臣向大明王朝缴纳贡赋。洪武二十四年,宋晟充总兵官与都督佥事刘真 曾经征讨哈密,并擒获了不少部属和头目,于是"番戎慑服,兵威极于西域"。 哈密是故元贵族所在地,所以也是整个西域地区大明的头号安全隐患,早在永乐初 年,朱棣便派出使臣亦卜拉金等前往哈密抚谕,并以开放中国市场以供西域诸部市马。紧接着,安克贴木儿便派人前来贡马,朱棣看到了政策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大为安慰,于是下令按照马匹级别的好坏直接给与报酬,并给与适当的额外赏赐。为了保证这种朝贡贸易政策的顺利实行,朱棣还专门设立了市场,"凡进贡回回有 马欲卖者,听于陕西从便市易",此外还严禁当地军民扰乱市场交易。 永乐二年,故元肃王忽纳失里去世,其嗣继承了肃王的封号,忽纳失里的弟弟安克贴木儿对 于自己的政治地位有所不满,所以特地派出使臣前来,希望大明朝廷能够赐予自己官爵。朱棣一看,人家都求上门了,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抚绥的好机会。于是,朱棣 直截了当的表态 "前代王爵不足再论,但今取其能归心朝廷而改封之。使守其地,绥抚其民可也。"就这样安克贴木儿被封为了忠顺王。 安克贴木儿被朱棣封了 王,自然是十分高兴,要知道在古代讲究长幼尊卑的礼法中,弟弟永远都只能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即使能力出众也别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比肩。如今,朱棣的一道旨 意让郁郁不得志的安克贴木儿成了忠顺王,其喜悦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对于改变自己命运的朱棣,安克贴木儿是充满感激,所以对于大明的衷心耿耿也就没什么好奇 怪的了。 只是,安克贴木儿被封直接意味着哈密地区已经正式归入明朝的统治范围,所以,蒙古的残元势力鞑靼自然对其恨之入骨,认为安克贴木儿就是一个卖主 求荣之辈。被封为忠顺王还不到一年,安克贴木儿便被"迤北可汗鬼力赤毒死之",由此也不难看出,鞑靼确实有控制西域地区的强大野心。 兵来将挡,水来土 掩,既然鞑靼对于大明朝廷的第一已经如此明显了,朱棣又怎么可能甘心示弱呢?洪武年间宋晟征讨哈密之时,曾将俘获了安克贴木儿的兄子脱脱,朱棣即位后掌握 了对脱脱的控制权,考虑到西域故元势力对大明的威胁,朱棣并没有立即将其放回。
安克贴木儿一死,朱棣便思量着该让长大成人的脱脱帮助 自己干点正事了。脱脱虽然一直被作为人质寄养在大明朝廷,但是朱棣登基以来,对其还是十分照顾的。于是,朱棣当即下令将脱脱送还故地,并将其任命为忠顺 王。从现存的史料看,脱脱曾被其祖母所逐,为此,朱棣还特别强调脱脱是"朝廷所立",并批
评其祖母"不顾礼法""无视朝廷威严"。从 这一点看,当时的哈密已经在朝廷的严格掌控之下了。 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朱棣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治理方案,其核心就是"以不治治夷狄",虽然明知道西域和 蒙古残元势力时常会偶尔勾勾搭搭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但是朱棣并没有采取强力的镇压政策,而是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抚绥政策。 一道圣旨开抚绥先河:"受天命 为天下大君者,上奉天道,一视同仁,使巨细诸国,殊方异类之民,咸跻乎仁寿。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以保国安民..王其益坚事大之诚,通好往来,使命不 绝,岂不保封国于悠久乎?"和平的往还交往看似是一种无为,而实际上却是大有可为,正是在这种看似无为的政策和治理之下,西域才划入大明版图,彻底与残元 势力划清了界限。
【"谋安"术】无为之下的大有所为 西域问题一直困扰着朱棣的边境和平计划,深思熟虑之下,抚绥政策得以诞生执行。 先是加强彼此的友好往来,看似无关痛痒,实则是温水煮青蛙的第一把火。朱棣虽然不是道教的信徒,但是对于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还是领略的相当深刻的。不兴 兵、不干涉、不压迫,就是在这看似无为的表面之下,朱棣很快就实现了控制西域的大目标。 无为之下也可有一番大作为,所以当我们在遇到复杂棘手的事情,或 者是看不清当前时局的时候,不妨以"不为"静观的姿态坦然视之,然后巧妙的运用时局的变换,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此以来,便可以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