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玄宗昏聩
他是一位先明后暗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重用姚崇、宋璟等名臣,励精图治,除旧布新,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可他到了晚年,奢侈享乐,又使唐朝由盛而衰。
唐玄宗不是不能阻止安禄山谋反,只是他从来不相信安禄山会反。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无端地突然爆发。关于安禄山谋反的动向,早就有人察觉,也有人明里暗里告诉过玄宗,但玄宗不肯相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并不是都掩盖得非常成功,而且至少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拥有强兵,存在着发动叛乱的严重危险,怎么就始终不能引起玄宗的警惕呢?安禄山拍马屁的水平并不算高明,他说的话极其浅薄,其中的虚情假意都是极容易被看穿的。可是玄宗怎么就深信不疑呢?
李林甫活着时,安禄山觉得自己没有李林甫狡猾,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悄悄地做点儿准备,在雄武城贮存点儿兵器,已经被王忠嗣看破玄机,王忠嗣不止一 次地反映,玄宗不介意。及至杨国忠为相,安禄山瞧不起他,经过长期的准备,安禄山叛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更不把杨国忠看在眼里,因此将相间产生了嫌隙。杨国 忠一再说安禄山可能谋反,玄宗都不听。太子李亨也察觉到安禄山反叛的迹象,告诉玄宗,玄宗也不相信。发展到后来,许多人告诫玄宗,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但 都动摇不了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玄宗甚至把告发安禄山的人绑送给安禄山处理,对安禄山的信任,几乎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百多年来,唐王朝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宫廷政变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台;武则天把亲生儿子杀的杀,放的 放,终于篡位夺权,再诛杀李氏宗室。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后让位,拥立中宗复辟;太子重俊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率兵众杀入内宫,以失败告终;韦后和 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十六岁的太子重茂即位,韦皇后临朝称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联手诛武韦集团,扶持睿宗上台;中宗次子重福阴谋在东都洛阳叛乱,自立 为帝,被洛州长史崔日知平定;太平公主策划废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却收拾了太平公主,继位为帝。一直以来,唐朝政治上的斗争或最高权力的争夺,主要在皇室 内部,一场又一场流血的、不流血的政变令人触目惊心。
玄宗年轻时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这对他的心理影响非常深刻。 因此我们推测,他即位以后,所感到的对皇权的威胁仍是朝廷高层和皇室内部。玄宗和他的宰相们如姚崇等人认真总结了"再三祸变"的起因,极力避免重蹈覆辙, 以安定皇位。他们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顿禁军。
那些功臣有特殊的地位,有号召 力,能够影响甚至动摇皇帝的地位。玄宗采纳了姚崇的建议,把拥立玄宗为帝的功臣们都一个个罢免,或调到外地任职,或解除实权,虚职架空,如郭元振、张说、 刘幽求、钟绍京、王琚、崔日用、魏知古等人,都在玄宗夺权的斗争中立过大功,先是受到重用,任为高官,但不久都或被罢职,或被外任,或被流放。玄宗在位时 任用的宰相,如果考察一下他们的出身,大致有两类,一是边帅,出将入相,这种情况后来被李林甫杜绝;二是门第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本,如张九龄、李林 甫、杨国忠等,他们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势力。所以,尽管后来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专权自恣,还是都要讨好玄宗,都要看玄宗的眼色行事。
李氏诸王也常常是祸乱的根源,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在政变中被人拥立为帝,成为对皇权的直接威胁。玄宗即位不久,根据姚崇的建议,命诸王外任刺史。开元 二年(714年)六月,以宋王李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七月,以岐王李范兼绛州刺史,薛王李业兼同州刺史。考虑到 诸王未必有行政能力,而且朝廷并不希望他们掌握地方实权,因此特作如下规定:州务由州长史、司马主持;外任刺史诸王不得经常回京师,每季二人轮流入朝,周 而复始。
后来政局稳定后,朝廷陆续召回外任诸王,但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我们看到开元十年的 《诫宗属制》云:"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 贵戚懿亲,宜书座右。"玄宗把亲王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这种约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这样的制度下,身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于 玄宗有时亲赴诸王住处,赐金分帛,都不过是掩盖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面纱而已。
从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位以来,唐朝一系列的宫廷政 变常与北门禁军有关系。玄宗非常注意对北门禁军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军,当王毛仲权势过高时,又及时撤消了他的兵权,把他流放。接着任命 "淳朴自俭"的陈玄礼为禁军将领。陈玄礼对玄宗忠诚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禁卫军没有发生过类似过去参与宫廷政变的行动。
在防范 政变方面,玄宗用心极细。他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参与其中。这些人与朝官相勾结,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说天象吉凶,为一些人谋反篡 位制造舆论,还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出入达官贵人之家,传递情报和消息。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禁止百官与僧道交往。诏书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 "诡托禅观,妄陈祸福,事涉左道,深斁(败坏)大猷(道术)",并规定如果谁家有婚丧之事,需要请和尚道士设斋作法事,必须向州县打报告,指定人数。违犯 者,御史台和金吾卫可以随时抓人。
在防范政变、巩固皇权的各种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玄宗的心里便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从唐朝建立 以来,还没有发生过统兵的将军发动叛乱的严重事件,没有前车之鉴,不太容易产生后顾之忧。不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历史,由边将发动叛乱成功的例子也 极少,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而由一位边将举兵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这可能是他对安禄山放 松警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