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得罪杨国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颜真卿
  •   白天宝四载(745年)杨玉环册为贵妃后,杨氏一门犬升天。其从祖兄杨国忠对玄宗工于迎合,善于聚敛以供宫廷挥霍,地位迅速上升,几年间就兼领十五 使之多,擢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吉温本因李林甫而进用,是当时有名的酷吏,见杨国忠日渐得宠,转而依附杨国忠,为其取代李林甫出谋划策。吉温求得 宋浑的罪状而告发,也是欲借此剪除李林甫之心腹,因贪赃属实,李林甫也无法解救。颜真卿知道吉、崔两人与宋浑有私怨,责问道:"奈何以一时之忿,而欲危宋 璟裔乎!"颜真卿对这案件的政治斗争背景不会毫无所知,他站出来说话是反对以私怨代公心,不怕得罪权贵,又一次显现刚直本色。

      杨国忠 恨颜真卿不阿附自己,设法将颜真卿调出,任东都畿采访判官。到天宝九载十二月,转侍御史。侍御史从六品,掌纠举百官,审理刑狱,在御史台三院御史中职位最 高。颜真卿入御史台几年而至此职位,升迁上未受到阻碍。在黑暗官场中,他并不夤缘附势而顺利升迁,或许正是因为声望素著而得到各方认可,或许也是李林甫需 要一些有直声又不可能取代自己地位的官员以点缀门面。同时,也要注意到,开元年间制定的完善制度仍然在发挥一定的作用。

      天宝十载 (751年),颜真卿转尚书省兵部员外郎,判南曹。次年,兵部改称武部。兵部下辖四司,兵部司列首位,是"头司",有选授武官的职责,每年冬天,武选人集 于选院,"判南曹"者核实选人的解状、簿书、资历、考课。颜真卿提纲挈领,去除烦琐,使武选人大多觉得便利,很感谢他。尚书省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与员外 郎,称为郎官,官品不算高,分别是从五品、从六品,但是职务紧要,有望晋升高官,很受重视,被看作清要官,非其才者不与。李林甫开元初想做郎中,请托于有 亲戚关系的宰相源乾曜,源乾曜以"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回绝,是一个典型事例。在尚书省六部中,各部地位也有不同,有前行、中行、后行之分。吏部和兵部 为前行,最重要。因此,颜真卿任兵部员外郎标志着仕途顺利,只是开元盛世已尽,英才难有作为。他的好友则大多屈居下位。高适年约五十,任陈留郡封丘县尉, 郁郁不得志。李华任河南伊阙县尉。萧颖士才学著称天下,不肯依附李林甫,先是从集贤校理贬为广陵参军,作《伐樱桃树赋》讽刺李林甫。天宝十载,因韦述荐召 人史馆待制,仍不屈从李林甫,免官。

      在这几年里,颜真卿文名与书名渐重,应人之请撰写及亲自正楷书写的碑文墓志多了起来。唐代碑文墓 志,丧者子孙多请名家撰文书写,不然有不尽孝之嫌,有后来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之例为证:"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天宝九载,颜 真卿撰并书剑南节度使郭虚己碑、墓志,撰并书郭虚己之子郭揆碑。其中郭虚己墓志几年前新出土,其书风和著名的《多宝塔碑》一致,而因为未经风雨侵蚀和人工 捶拓,保持了原貌。天宝十一载(752年),应长安千福寺僧法金之请,书岑勋撰《多宝塔碑》。此碑至今犹存,移于西安碑林。《多宝塔碑》书法端正丰腴,显 现初唐楷书的变革,盛传于世,博得后世赞誉,常被用作初学颜体的范本。此碑由时为检校都官郎中的尚书省同僚徐浩隶书题额。徐浩年长数岁,入仕较早,有文 才,继承祖、父书法,尤善楷、隶书,得盛唐风气之先,此时书名高于颜真卿。颜真卿可能和徐浩有交往,那么,在书法艺术上是会有裨益的。

       天宝十一载,朝廷政局发生变化。王敛此时任御史大夫、京兆尹,领二十余使,因善于聚敛以供玄宗挥霍,权宠正盛。四月,其弟户部郎中王舞涉及谋反案,牵连 王镁,杨国忠领旨办此案,因忌妒王敛权势在自己之上,极力穷竟,最终导致玄宗赐王拱自尽,其御史大夫、京兆尹等职务尽归杨国忠。杨国忠本名钊,此时赐名国 忠。杨国忠办案时还想牵涉李林甫,于是与李林甫成为公开的仇敌。唐玄宗由此疏远李林甫,但是李林甫的权势并没有动摇。十一月,李林甫病死。李林甫从开元二 十二年人相,史称在相位十九年,实际专权十六年。唐玄宗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唐王朝由盛而乱,李林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人对李林甫的权术加以概括:"媚事 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李林甫 死后,杨国忠代为相,气焰嚣张,不容触犯。穷困于长安的杜甫作《丽人行》讽刺杨氏兄妹骄侈荒淫,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结束,笔锋直指杨国 忠。杨国忠吏治才能远不及李林甫,而专权妒贤过之,领四十余使,对于有才干有声望而不为己用的台省官,必欲逐出而后快。

      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诏令遣尚书省郎官十几人出任郡守,以加强地方治理,杨国忠假称精择,乘机将不肯附己者派出,自然不会放过颜真卿,将他派往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陵县)。

       到了夏天,新太守们离京前,唐玄宗在宫中蓬莱殿饯行,亲自赋,赠缯帛,以示恩宠。近三十年前的开元十三年,派遣朝官十几人出任州刺史,与此情况类似, 玄宗也是赋诗饯行,场面盛大。然而当年颜真卿的父辈友人源光俗、寇溉等正逢政治清明的时期,由玄宗亲自选择,得以尽其才干;颜真卿这一代则遭遇政治腐败的 时期,正直的朝官被权奸借机排斥,虽然郡太守的官品高于郎官。

      由于开元时期制礼作乐而形成了制度保障,天宝后期的政治还保存了一些光 明面,但是已远远不敌黑暗面。当时人大多看到的是光明面,对现状与未来仍普遍持乐观态度,仅少数人有危机感。这里可以举高适、岑参、杜甫、储光羲、薛据五 人同登慈恩寺塔所作诗为例。薛据诗不存。高适首唱,诗末说"输效独无因",感叹自己处盛时而官微,无由报效国家。岑参则写出因至佛寺而悟佛理,愿辞官不 作:"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储光羲也是涉及佛理:"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他们最大的感慨是身处盛世而不遇。只有杜甫说"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 忧","回首叫虞,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论杜诗者大多认为杜甫忧深思远,感到危机四伏,见识高于同登塔诸公。颜真卿在朝已久,应该更 能体会朝政的黑暗,他会担忧,会愤慨,直道而行,但是可能没有很深的危机感。在忧虑国运的人们当中,恐怕也极少有人想到对唐王朝、对全社会的打击竟很快到 来,竟是毁灭性的。这一打击就是几年后的安禄山叛乱,而其根源主要在于政治腐败和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