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太子风波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房玄龄
  •   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时只有八岁。他是武德二年(619)在承乾殿出生的,所以取名叫承乾。

      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太宗把立 嗣视为"虔奉宗祀,式固家邦"的大事,所以多年来十分重视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先后房玄龄李纲、萧瑀、李百药、于志宁等十几位品学兼备的大臣担任过太子 的老师。但由于太宗的溺爱,加之东宫的优越地位,李承乾渐渐养成了为所欲为、贪图享乐的坏毛病,不用心读书,而且跟他父皇一样能说会道,常拿谎话糊弄老 师。

      太宗为承乾的事很伤脑筋,老师换过一批又一批,可是承乾始终没能好转。高祖去世时,太宗因赴丧期而命承乾代为执政,那时他十七 岁,临朝时大讲忠孝之道,退朝后则立即与一班小人厮混在一起,有官员想要进谏,承乾就事先揣摸好他们的用意,然后正襟危坐,认真听取批评并引咎自责一番, 竟使得臣子们误以为他是个明智之人,却不知他背地里的劣迹。

      承乾患有足疾,行走不便。太宗共有十四子,其中长孙皇后所生之嫡出的有三 人,乃是太子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当初李纲教育太子的方式是"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但严厉在承乾身上不起多大作用。接下来侍奉东宫的 李百药、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等人,学识与人品都没得说,只是他们用直谏皇上的方法去规劝太子,规劝之后又不能随时监督检查,难免不受承乾阳奉阴违的蒙 蔽。

      房玄龄过问太子事务只月余,便觉出承乾是竖子不可教了。一日,房玄龄对太宗说:"我听说,同是生长在一座山上的树木,有的可以成为栋梁,有的则只能烧炭。这跟育人是一样的道理,好苗子培养起来可以事半功倍,不好的苗子再花心血,也是事与愿违。"

      太宗明白房玄龄的意思,便问:"你看魏王李泰如何?"

       房玄龄知道太宗对四子李泰偏爱器重,而李泰在朝中的声誉也不坏。房玄龄本不想参与李氏家族内部的事情,但为大唐今后的前途考虑,又不得不说出自己的真实 想法。房玄龄说:"魏王自负才能,我只担心他有非分之想。近来我去东宫,得知他们兄弟之间隔阂矛盾越来越深,各自在朝中树立朋党,恐嫉妒生仇啊?"

       李泰自幼善能文,长大后腰圆膀粗,好结交贤士,太宗特令他在王府中设置文学馆,像他自己当年一样私结朋党。虽然太宗一向以安做亲王一类的话来教诲李 泰,但那毕竟只是父亲的一厢情愿,明显的偏爱不能不刺激李泰的觊觎皇位之心。就在太宗与房玄龄这番谈话前不久的正月间,太宗还亲幸李泰所住的延康坊,诏令 赦免李泰所领的雍州及长安县死刑以下全部囚犯,免除延康坊百姓当年的租赋,以表示他对李泰的特殊恩宠,并为李泰树立威信。在这方面,太宗与他父亲犯了同样 的毛病。

      这些事情曾引起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房玄龄不止一次提醒太宗,不要重蹈高祖的覆辙,魏徵和褚遂良等人也力谏太宗,说这样做会导致皇子之间的矛盾,也有违朝廷纲制。但太宗就是不听。

      有一天,太宗特意诏令李泰移居武德殿。武德殿是东宫里的正殿,非太子不能入住。太宗此举自然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但这样做肯定要引起大乱,人们会在废立之事上大做文章。

       魏徵上疏劝谏:"魏王既是陛下的爱子,陛下就应当让他懂得自己特定的名分,时常保持安宁平静,每件事抑制骄傲奢侈,避免处在嫌疑的位置上。魏王从前就住 过东宫西侧的武德殿,那时人们就认为不应该,虽然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但现在若让魏王移到武德殿来,难免人家多嘴多舌,魏王自己也不会心安。既然他能够认识 到受到父皇的宠爱,就应该常持畏惧之心,望陛下成全他的良好愿望。"

      太宗自知不妥,只好说:"我几乎没有仔细考虑,犯了大错误。"这才收回成命。

       承乾身边有个太常乐人名叫称心,姿容姣好歌舞妙曼,深得承乾宠幸。太宗得知承乾这种放浪行为后非常生气,命人将称心处死,受株连的有十几人。承乾怀疑是 魏王李泰告发的,从此仇恨更深。称心死后,承乾悲伤不息,在宫里专为她建坟造屋,雕了尊真人一般大小的木像,雕像前排列木偶车,还让宫人早晚祭奠。承乾 三天两头到这座屋里来,徘徊流连,痛哭流涕,从此托病不出,长达数月之久。

      面对承乾的一味荒唐,房玄龄也是爱莫能助。东宫日渐成了李承乾的独立王国,他经常组织百余人的乐队,演奏胡乐,院中造大铜炉和六熟鼎,让人偷盗马来烹煮了吃,一应行止都学胡人的野蛮相。太宗不相信这是真的,便与房玄龄一起暗中视察。

       这天中午,他们悄悄躲在至德门外,就见承乾穿着突厥人的鹿皮袍,头上编着突厥人的发辫,手中挥舞着一面绘有五狼头的三角旗,在院中高声喝叫:"格务南? 格务南格?"据说这是突厥语的"集合"的意思。于是那些宦官侍卫、杂役仆隶们纷纷跑来,全都是胡人打扮,聚到用毛毡搭起的帐篷前,承乾亲自给他们用佩刀割 肉分食,然后分发兵器,排列军阵,高挂旆旗。

      他们的"战斗"十分残酷,被打死的就命人拖出去,不舍得力气的也要受到惩罚。战斗接近尾声时,扮作突厥可汗的承乾装死,众人大哭小叫,一片狼之声。他们按突厥的习俗用尖刀划破脸皮,骑马绕可汗的"尸体"狂奔,旁边点燃数堆柴火,庭院中一时间乌烟瘴气。

      承乾玩得兴起,站起身来双手擎天大叫道:"如果我当了皇帝,率领几万骑兵到金城,去投靠李思摩大汗,当他手下一个头领,岂不痛快!"于是再次号令队伍,命汉王李元昌带一路,自己亲带一路,互相砍杀,呼号之声震于宫外……

      太宗在门外见了这一幕,惊得半天不得回眸,哆嗦着手抓住房玄龄说:"一派妖妄,一派妖妄啊!身为大唐太子,竟甘心去做胡人头领,这……这如何是好?"

      回到太极殿来,太宗不禁黯然神伤,竟自流下泪来,这才想到废立之事。但废立大事不是可以随便决定的,假如真要废承乾而立魏王,且不说他一代明主的面子上过不去,搞不好还会引起时局动荡,真是棘手呢?

       对于房玄龄来说,从隋朝到唐初,已然亲身经历过两次皇室废立的风波,可谓是见怪不怪了。他知道,储嗣之变历朝历代都有,原本是皇室家庭里的事情,除非万 不得已,臣下是不好参与其中的。其实魏王李泰也未必就是上佳人选,在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间,倒是有一个人是继承大统的好料子,那便是吴王李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