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后生可畏
果然,房彦谦为儿子找了一位名师,他就是当朝名士卢恺。
卢恺是涿郡范阳人,门第显赫。范阳卢氏在魏晋隋唐时期可是大姓,与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齐名。卢恺的卢柔在北魏做过中书监,卢恺在隋朝做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他气宇不凡,擅长诗文,与薛道衡、陆彦师等名流经常有诗歌往还。
受房彦谦之托,卢恺刻意对房玄龄加以培养。房玄龄本就聪颖过人,除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外,还兼学治国之道。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耳濡目染,可谓是近朱者赤,在学业上突飞猛进。虽说他才小小年纪,却已显露出早熟的智慧和见识。
一次,房玄龄私下里对父亲说:"当今圣上,本无多大功德,只是一味地蒙蔽欺骗百姓,从不为子孙后代作长久打算。不能恰当地处理好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至 使嫡庶名分混淆,相互之间明争暗斗。皇子们又骄奢淫逸,荒纵无度,长此下去,终究会演绎为互相残杀的局面,势必导致家国难保。莫看现在风平浪静,太平无 事,将来矛盾一旦爆发,定当是骨肉相残,血染当场,家破国亡之期不远矣!"
房彦谦当时虽然斥责房玄龄,不许他乱说,在心里却以为然,他不仅被儿子精辟的判断所震撼,同时也暗暗赞许儿子的看法。后来朝政的发展,果然未出房玄龄之料。
开皇十二年(592),卢恺受朝中反对派弹劾,被隋文帝免官。这件事让房氏父子喟叹不已,实感时局败坏,命运莫测。
房玄龄满十八岁时,预备参加进士科拔贡考试。
当时,皇上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及各州总管刺史,均可以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这两科来举荐贤能之士。地方官察举本地人才,这是汉代的遗风,但通过考试来鉴定人才却是科举制度的先声。
"志行修谨"便是品德,"清平干济"便是才能。朝廷需要德才兼备的士人来治理天下。身为司隶刺史的房彦谦也兼管这方面的事务,所以父子俩都很高兴。待房玄龄行过成人之礼,便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卢大人罢官别居郊外以后,授业之事便另托了吏部侍郎高孝基。高孝基是原北齐皇室的亲王,也是房玄龄母亲高芸若的堂叔,此时执掌考核选拔官员,以善于识别 人才闻名。每年殿试都在仲冬时节进行,高侍郎这厢作为举荐人,夏至时节便写好了书面材料,将房玄龄在"志行修谨"方面的诸多表现列出若干条来,无非是说他 知孝有节,忠直勤恳,待人友善,举止合法度,无任何恶习等等。还要特别注上他的家族门第出身,便从房谌起始,历经房法寿、房翼等,直到司隶刺史房彦谦。
此时房玄龄的外祖父高孝珩已然亡故。北齐宗室的成员大都短寿,活不过四十岁就死了。北齐灭后,高孝珩曾受封为开府县侯,后来周武帝在云阳宴请齐朝君臣, 命高孝珩吹笛,高孝珩说:"亡国之音,不足听也。"将笛子举到嘴边,不禁泪如雨下。当年十月,高孝珩突染大病而死,葬于齐朝故都邺城。
至于"清平干济"方面,则主要是通过考试来检验的。当时考试已有明确的程式规定:凡是关于经史知识方面的,有帖文、口义、墨义三种。帖文亦称帖经,取应 试人所习的专经文句,遮掩其上下文,从几个字中测验其能否记忆全文。墨义是提问书中的事实,让应试者录于卷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口义即口试经文 大意。关于时务方面,采取"策试"之法,也就是汉代策问的继续。关于文艺方面,有诗赋、杂文两种文体;杂文是指箴论表赞这几种文体,诗赋则是检验应试人的 文学修养。总体上说有笔试和答辩两种方式,试卷主要是看学识水平和诗词文章,答辩则是博涉经史,兼有经邦治国方略等等。原则上说,这些都是不能含糊的,即 使是有"后门"可走,大体上也得说得过去。
房彦谦告诫儿子说:"如今辟立举士新法,意在不许门阀大族再行把持选举,从而使天下才学之 人多了些仕进的机会。这是任人唯贤的善举,同时你也多了一批竞争对手。此次是高孝基大人为你提的名;虽说举贤不避亲,但我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谋私,你还应 凭借自己的学识修养来求得进身。你不会让高大人失望吧?"
房玄龄自信地说:"父亲放心。孩儿虽不才,却时刻谨记父亲教诲,或许志大而 才疏,但决不敢做志微之人。修身齐家方面,父亲是看着孩儿长大的,失礼无矩之处尝为父亲匡正。才学方面,经史典籍读过不下两三遍,其中著名篇章自认得其精 要。孩儿常以父亲与汉相萧何为榜样,不管天下如何动荡,孩儿定做柱国之石!"
房彦谦闻听很高兴,口里却说:"戒骄戒躁,古之训也。况且你弱冠之年,懂得什么干济之道?进了考场,切不可狂言欺人。为人应当进退有度,唯慎盈满,谦则受益,满则招损,这可是经验之谈啊。"
当时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学馆报名参加考试的,叫作"生徒";另一种是由州县推举报名的,叫作"乡贡"。房玄龄没有在正式学馆里就学,因而 只能在雍州报名。雍州是京城所在地的州治,行过饮酒礼,由州府官员先行选拔,称为"贡选";贡选合格者送交朝廷户部集阅,再由考功郎进行课试。
州里贡选很顺利,户部集阅也没有问题。考试整整进行了五天。上千名考生,房玄龄竟是最后一个走出考场的,考官们以为这后生必是什么地方卡住了,直担心他卷子的质量。及至答辩完毕,两项评分累计后分出上中下三等,房玄龄名列上等第一名!
房玄龄初试得第登科,又经过吏部再试宏词拔萃,以身、言、书、判四事相考。这叫作"铨官",又叫"释褐试"。身是看身体是否健康丰伟,言是看言词辨正,书是看字写得如何,判是取其文理优长。四事合格者,才能授以流内最低品级的从九品官。
高孝基对身边的考官说道:"我观察的人多了,没有能超过房玄龄的。这是个治国的人才,只可惜啊,我看不到他出人头地了。"高侍郎确已老迈年高,不久便过世了。但房玄龄一举进士,却是他加盖的印鉴。他给房玄龄写的评语是:"怀兼谋勇,襟容柔刚,为人恭让,志在四方。"
上一篇:房玄龄传:贞观名相唐之萧何房玄龄的故事
下一篇:为什么连皇帝都怕房玄龄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