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评与鉴赏】的名言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中〕《孟子·万章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中〕黄庭坚《书林和靖诗》
宁饮三斗醋,有耳不听无味句。
〔中〕陈与义《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中〕谢榛《诗家直说》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中〕徐渭《答许北口》
大凡读书,先得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
〔中〕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
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
〔中〕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中〕谭献《复堂词话》
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
〔中〕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
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
〔中〕鲁迅《并非闲话》,《鲁迅全集》第3卷第114页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中〕鲁迅《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5卷第430页
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已经干净,那所得的结果倒是要相反的。
〔中〕鲁迅《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5卷第444页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中〕鲁迅《“题未定”草》,《鲁迅全集》第6卷第344页
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
〔中〕鲁迅《致董永舒》,《鲁迅全集》第10卷第165页
文学不妨见仁见智,完美的作品尽可以让严肃的看成严肃,消遣的看成消遣,而无害于它的本来的价值,这本来的价值却不但得靠严肃的研究,并且得靠严肃的研究,才能抉发出来。
〔中〕朱自清《短长书》,《朱自清文集》第2卷第416页
真正的批评家要谋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要泯却科学态度与印象主义的畛域。他不是漫无目标的探险家。他也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陶醉者。批评的三段过程:(1)感受,(2)解析,(3)表明,这是批评家所必由之路。
〔中〕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沫若文集》第10卷第271页
真正的批评的动机,除了对于美的欣赏外,同时也还应该有一种对于丑的憎恨。
〔中〕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沫若文集》第10卷第272页
读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的鉴赏即成立。
〔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文集》第3卷第45页
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瞥见了那里面的女人的模样,读者就在自己的心里做出创作来。其实是由了那窗,那女人而发见了自己;在自己以外的别人里,自己生活着,烦恼着;并且对于自己的存在和生活,得以感得,深味。所谓鉴赏者,就是在他之中发见我,我之中看见他。
〔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文集》第3卷第49页
批评是一门科学。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俄〕普希金《普希金论文学》第150页
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俄〕普希金《论批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册第153页
哪里没有对艺术的爱,哪里就没有批评。您想成为精通艺术的行家吗?——温克尔曼说道。——努力爱艺术家,发现他的创作中的美吧。
〔俄〕普希金《论批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册第154页
批评的任务和对诗人作品的真正评价,应该具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所分析的作品的性质,一是指出这些作品使其作者在文学代表者圈子中所占据的地位。
〔俄〕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54页
判断需要理性,不需要个人,个人应该代表人类的理性,而不是代表自己去判断的。
〔俄〕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话》,《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57页
研究一个诗人,——这意味着不仅需要反复地仔细阅读,以期熟悉他的作品,而且要通过感情去感受它。任何真实的诗人,无论他的艺术造诣达到什么程度,特别是伟大的诗人,从没有臆造过什么东西,只是将人所共有的东西放进活的形式里而已。
〔俄〕别林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40页
在诗人的作品中,赞赏的读者们总是找到他们早已熟悉的东西,他们自己所有的东西,那是他们自己曾经感觉到、或者模糊地预感到、或者想到过但又不能赋予清楚的形象、不能找到语言说出来、而只有诗人才能表现的东西。
〔俄〕别林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40页
要是你不曾于某个期间完全处于诗人的控制下,不曾以他的眼睛观看,用他的耳朵谛听,或使用他的舌头说过话,那你就不可能了解那个诗人。
〔俄〕别林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41页
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
〔俄〕别林斯基《一八四〇年的俄国文学》,《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50页
凡是批评别人的人,自己会受到更严格的批评。
〔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124页
批评家必须知道现代的创作概念;否则,他就不可能,也没有权利对任何问题下判断。
〔俄〕别林斯基《弗拉季来尔·别涅季克托夫诗集》,《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23页
有人认为批评这一门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大错特错:批评家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脚的,危险的。事实上,从一方面说来,该有多少条件汇合在这个才能卓越的人的身上: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从另一方面说来,他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人们对被告的错误习见不以为怪;法官的错误却要受到双重嘲笑的责罚。
〔俄〕别林斯基《论〈莫斯科观察家》〉的批评及其文学意见》,《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324页
杂志具有强大的力量,首先应该归功于批评。如果没有批评,杂志就像是没有脸的人像,解剖学的实验标本,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机的生物。
〔俄〕别林斯基《论〈莫斯科观察家〉的批评及其文学意见》,《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327页
即使天才或者才能真是这些诗人的财富,社会毕竟也还是有权利对他们表示冷淡,因为社会和时间联合在一起,是最公正无误的批评家,如果它往往把金箔错认作纯金,那也只是暂时的事情。
〔俄〕别林斯基《莎士比亚的剧本〈汉姆莱脱〉》,《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441页
一切都必须受到批评,就连批评自身也是如此。
〔俄〕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569页
任何坦白地陈述的思想,无论多么复杂,任何明白地表现的幻想,无论多么荒谬——不会得不到某些人的同情。假如它们能够在这个头脑里产生,就定会找到别的头脑发生反应。因此任何作品一定合意,但不是任何作品会全部地令人合意。
〔俄〕列夫·托尔斯泰《幼年·少年·青年》第1页
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力。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第148页
如果一个作品不能在人的心里唤起一种和所有其他感情全然不同的欣悦的感情,不能使这个人在心灵上跟另一个人(作者)和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另一些人(听众和观众)相一致,那末,无论这一艺术作品多么诗意,多么像真正的艺术作品,多么打动人心或者多么有趣,它仍然不是一个艺术作品。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第148页
如果一个人体验到这种感情,受到作者所处的心情的感染,并感觉到自己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那末唤起这种心情的东西便是艺术;没有这种感染,没有这种和作者的融合以及和欣赏同一作品的人们的融合,——就没有艺术。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第149页
从当代文学中所发现的一切缺点中,最普遍的,就是拖沓以及拖沓的必然结果——画面的苍白、情节的萎靡无力,整个作品的空洞疲塌。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文集》,《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第247页
一般的说起来,为得要某一国家的艺术家或者文学家能够对于别国的人民的思想发生影响,就必须要这个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的情绪是适合于读他的作品的外国人的情绪的。
〔俄〕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论西欧文学》第68页
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联系只是间接的。因此在探讨艺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中间的环节。
〔俄〕普列汉诺夫《关于“经济因素”》,《世界文学》1961年11月号第106页
只有当读者像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的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
〔苏〕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第226页
衡量一个作家的成就,是读者的事。说明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是批评家的事。
〔苏〕高尔基《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发言》,《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363页
由作家经验和读者经验底结合和一致,能够产生艺术的真实——言语艺术底特殊的说服力。而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也可以由这点来说明。
〔苏〕高尔基《给两位青年作家的公开信》,《给青年作者》第71页
绝对不能容许自己轻视读者。读者应该是好朋友,是可爱的人。
〔苏〕阿·托尔斯泰《谈谈读者》,《论文学》第24页
读者的性格和对读者的态度,就决定着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和比重。读者就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阿·托尔斯泰《谈谈读者》,《论文学》第24页
读者以挖苦作家自娱;作家也以挖苦读者为乐。
〔苏〕阿·托尔斯泰《谈谈读者》,《论文学》第26页
政治上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意味着就是艺术上的掌握。即使当艺术家在政治上好像是站在应有的高度上的时候,艺术的掌握还是经常落后于当代的生活,或者,也只能表面地、浮光掠影地触到当代的生活。
〔苏〕阿·托尔斯泰《苏联的艺术应该是伟大的》,《论文学》第35页
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你稿子上的墨迹还没有干的时候,就有一个要求严格的、很有才智的朋友来听你朗读你的小说。重要的是,要能使他赞叹,使他流泪,使他哈哈大笑。而如果他皱着眉头,说写得不好,那就糟糕了。批评家就应该是一个这样的朋友,是这样的第一个评价者。
〔苏〕阿·托尔斯泰《批评家应该是艺术的朋友》,《论文学》第48页
批评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批评家首先要有艺术家的眼睛(并不是那种分类机的屈光度),还要有在艺术的大搏斗中弄得满身尘土、通身冒汗的艺术家的那种气质。
〔苏〕阿·托尔斯泰《批评家应该是艺术的朋友》,《论文学》第48页
人民,就是艺术的法官。
〔苏〕阿·托尔斯泰《在导演人员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论文学》第134页
手里拿着历史年表来研究诗人的作品,把诗人引到历史的法庭面前,让他对作品中每一个日期,每一个偶然提到的事物,甚至连历史本身也对之抱怀疑态度的那些人物提出证据来,那就是误解诗人和诗人的职务。
〔德〕莱辛《汉堡剧评》,《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26页
当这些聪明的先生们怨言责备批评对欣赏着的观众所产生的不利印象时,他们同样不知道说些什么。他们宁可使我们相信,自从有了可恶的放大镜,使我们认识到蝴蝶的色彩只不过是粉末以来,没有人再感到蝴蝶的鲜艳和美丽了。
〔德〕莱辛《汉堡剧评》,《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36页
我最喜欢的作家必须让我能找到我的世界,他书里写的仿佛就是我本人,使我感到那么有趣,那么亲切,恰似在我自己家里的生活,虽然还不像天堂那么美好,整个看来却已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的源泉啊。
〔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第19页
一位作家把书中的情节修改再版,即使艺术上出色得多了,都必然会给作品带来损害。我们总乐于接受第一个印象。
〔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第52页
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第17页
如果神智和高度教养能变成一种公有财产,诗人所演的角色就会很轻松,他就可以始终彻底真实,不致害怕说出最好的心里话。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第28页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第32页
国家的不幸在于没有人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想掌握政权;文艺界的不幸在于没有人肯欣赏已经创作出的作品,每个人都想由他自己来重新创作。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第76页
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第138页
所有抒情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必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某些细节上,却又要有些不可理解。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78页
文学史是一所硕大无朋的停尸场,人人都在那里寻找自己亲爱的死者,或亡故的亲友。
〔德〕海涅《论浪漫派》第21页
批评的一个错误的标准是,认为现代必然是比较更不适宜于诗的描写,而这仅仅是因为,就本质而言,它比过去有着更多的平凡卑下的因素。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的那种庸俗的东西,无疑地将以更大的意义和力量,来打动我们。
〔德〕希勒格尔《文学史讲演》,《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26页
诗人,提供着由人生、由人类的各色人物和情境的形象构织的形象;他使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然后,就让读者尽其心智能力所及,把这些形象化为自己的思想。
〔德〕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第37页
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因而,即便一个人具有超人的智慧,我们读他的书仍比接触他本人有更大的价值。
〔德〕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第87页
我们力图从虚构的世界中,从文学和戏剧之中,寻求某种东西,给生活贫乏以补偿。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弗洛伊德言论精选》第62页
一个人对一篇描写如要真能欣赏,并且给以恰当的评价,他必须有天赋的好想象,而且必须把表达同一句话的各种字眼的力量和劲道仔细斟酌过,因而能辨别哪些字最意味深长,最能表达出它本身的观念,这些字和别的字结合着用,又会生出什么新的力量和美感。
〔英〕艾迪生《旁观者》,《西方文论选》上卷第571页
每一种摹拟的表现总有其独特的规则或节奏,使听者和观者从这一规则比从任何其它规则感受到更强烈、更纯粹的快感:近代作家把接近这规则的感觉能力称为趣味或鉴赏力。
〔英〕雪莱《为诗辩护》,《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第78页
假如公众对一部作品无动于衷,竟连非难都不屑为之,那末,这部作品难道不是早已得到了诅咒吗?
〔英〕雪莱《评赫格的〈爱历克斯·海玛道夫亲王回忆录〉》,《爱与美的礼赞》第133页
批评力比起创造力来,是较为低级的。
〔英〕阿诺德《当代批评的功能》,《西方文论选》下卷第76页
现代的人生和世界十分复杂,一位现代诗人的创造如果要具有很大的价值的话,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评工夫;否则它将会成为一桩比较贫乏和生命短暂的事业了。
〔英〕阿诺德《当代批评的功能》,《西方文论选》下卷第78页
一首具体的诗是当我们尽可能把诗当作诗来念的时候,所经历的一连串的经验——声音、形象、思想、感情等等。诚然,这种想象性的经验——倘若我可以为了简括而用这一短语——对每一读者以至在每次阅读时都会有所不同:一首诗便是以这种无数的程度差别而存在的。
〔英〕布拉德雷《为诗而诗》,《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02页
在你的理解力和你的心灵的任何其他机能发生抵触的时候,千万不要理会你的理解力。孤零零的理解力,不管怎么有用处,怎么必不可少,只是人的心灵里最不重要的机能,最不可信赖的机能。
〔英〕德·昆西《论〈麦克佩斯〉中的敲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册第149页
批评家,如果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话,本来就必须努力克服他个人的偏见和癖好——这是每个人都容易犯的毛病——在和同伴们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时候,还必须努力使自己的不同点和最大多数人协调一致。
〔英〕艾略特《批评的功能》,《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79页
我绝对不能欣赏一个背理的神奇,
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东西。
〔法〕布瓦洛《诗的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第298页
实际上只有后代的赞许才可以确定作品的真正价值。不管一个作家在生前怎样轰动一时,受过多少赞扬,我们不能因此就可以很准确的断定他的作品是优秀的。
〔法〕布瓦洛《郎加纳斯〈论崇高〉读后感》,《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04页
一个作家的古老对他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标准,但是人们对他的作品所给的长久不断的赞赏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证据,证明人们对它们的赞赏是应该的。
〔法〕布瓦洛《郎加纳斯〈论崇高〉读后感》上卷第305页
旅行家们说,有一种野蛮人对过路人喷射毒箭。这就是我们的批评家的形象。
〔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74页
怎么可能使两个人有完全一样的爱好,对真、善、美具有完全一样的概念呢?不同的生活和相异的经历就已足够产生不同的判断了。
〔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78页
怎么能够使我们之中有人能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保持始终不变的爱好,对真、善、美下同一的判断?由人们的忧患及歹念所造成的心理变迁就足以混淆判断了。
〔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78页
让搞文学的人选择一个最成熟的作家作为理想典范,然后借他的口去判断别人和自己的作品。让哲学家也照样做……被这个典范认为是善和美的,就都是善和美的。被他认为是假的、恶的和丑的,就都是假的、恶的和丑的。
〔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80页
作家没有决心遭受批评家的火力就不该动笔写作,正如出门的人不应该期望永远不会翻风落雨一样。
〔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外国名作家创作经验谈》第21页
评判一个作家,不应该根据规则和类别这样一些在自然和艺术之外的东西,而应该根据艺术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和作家个人创作的特殊法则。
〔法〕雨果《论文学》第83页
在科学中是相对的;在艺术中则是一成不变,今天的杰作,明天仍是杰作。
〔法〕雨果《论文学》《莎士比亚论》第130页
一切杰作都有同一个水平,即便是绝对。一旦达到了绝对,作品就成了。
〔法〕雨果《论文学》,《莎士比亚论》第132页
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
〔法〕法朗士《生活文学》,《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67页
一个真正名实相符的批评家,就只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私见的分析者,像绘画的鉴赏家一样,仅仅欣赏人家请他评论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他那无所不知的理解力,应该把自我消除得相当干净,好让自己发现并赞扬甚至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不喜爱的、而作为一个裁判者必须理解的作品。
〔法〕莫泊桑《小说》,《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第167页
当一个诗人向我们朗读他的诗时,我能对他感到足够的兴趣而进入他的思想,融合到他的感情中去,重新处于被他化为诗句的原来的精神状态中。
〔法〕柏格森《创化论》,《现代西方文论选》第87页
直觉,不管它的构成多么单薄与不可捉摸,不管它的形式多么不可思议,唯独它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法〕普鲁斯特《复得的时间》,《现代西方文论选》第130页
正是由于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才使那个虚虚实实的客体得以显现出来,因为它是头脑的产物。没有一种艺术可以不为别人或没有别人参加创造的。
〔法〕萨特《为何写作?》,《现代西方文论选》第195页
在文学作品的广袤的森林中,读者(即使他很有学问)有可能迷路,于是要求评论家将自己引导至值得了解之地。这个责任,对评论家来讲最最无情的责任,迫使他阅读无数毫无价值、不值一提的书籍。但反过来,使他得以时常有发现,给他带来使无名者得以成功的机会。
〔法〕莫洛亚《艺术和生活》第93页
对待已知名的作者,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评论是他的基本职责;而对待无名作者,评论家更重要的任务则在于向公众提供关于作者的更多的情况。
〔法〕莫洛亚《艺术和生活》第93页
一颗心灵不可能被分开。将人与作品完全分离未免太脱离自然;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寻找生活的映现也未尝不是危险的倾向。文学创作不是靠这种方式完成的。将生活素材运用于作品,其方式是部分的、神秘的。作家会像被追捕的动物那样,注意掩埋自己的脚印。只有非常灵敏的猎犬才能发现痕迹。但这是极有趣的把戏。
〔法〕莫洛亚《艺术和生活》第100页
向别人谈论或同别人交谈自己写的东西,是相当不容易的,为你写它的东西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要把它揭示出来,是非常难的。
〔法〕彼埃尔·勒韦尔迪《关于诗的思考》,《法国作家论文学》第137页
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只有在作品的一切素质在读者的感情上得到反映的时候,它才可以认为是最后完成了,这如同摄像印在照片上一样。
〔法〕彼埃尔·勒韦尔迪《关于诗的思考》,《法国作家论文学》第137页
我但愿那些挑错儿的人厚道些,少吹毛求疵,别看见了辉煌的作品偏要在光彩里找飞扬的尘埃。
〔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下)第30页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12页
诗歌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有的放在暗处看最好,有的应放在明处看,不怕鉴赏家锐敏的挑剔;有的只能看一遍,有的百看不厌。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14页
正直而懂道理的人对毫无生气的诗句,一定提出批评;对太生硬的诗句,必然责难;诗句太粗糙,他必然用笔打一条黑杠子;诗句的藻饰太繁缛,他必删去;说得不够的地方,他逼你说清楚;批评你晦涩的字句;指出应修改的地方。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17页
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意〕达·芬奇《笔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69页
衡量诗和衡量政治正确与否,标准不一样;衡量诗和衡量其他艺术正确与否,标准也不一样。在诗里,错误分两种:艺术本身的错误和偶然的错误。如果诗人挑选某一件事物来摹仿……,而缺乏表现力,这是艺术本身的错误。
〔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诗学〉〈诗艺〉》第92页
人们觉得那歌唱着的诗人是神圣的:从此那诗也是神圣的。那作家有一个正直智慧的心灵:从此就公认那本书是尽善尽美的;正如我们对于一个英雄的敬爱变了质,成为崇拜他的石像。那本书立刻变成有害的:导师成了暴君。
〔美〕爱默森《美国的哲人》,《爱默森文选》第9页
诗的效果要取决于读者们的情感反应,要取决于读者是否能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包括对世界、对空虚的生活、对战争的丑恶、对事物的不合理性,以及对诗人所描写的种种事物的情感上的共鸣。
〔美〕朗格《艺术问题》第140页
名人名言的其它文章:
- 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名言
- 关于【论真、善、美】的名言
- 关于【美和快感】的名言
- 关于【审美与美感】的名言
- 关于【论美与美学】的名言
- 关于【哲理与其他】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