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么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王选把能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先归功于他领导的团队。他说,认识自己的不足,要懂得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之一。王选认为,善于看到别人,尤其是同事的长处,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基础。他在回顾所从事的三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时,经常提起那些在许多技术环节上都比他强的同事。他告诫说,那种只想个人冒尖、不善与人合作的人,很难做出大成绩,即使取得一时成功,也会因此造成更大的失误。而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王选特别强调了情商的重要性。国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只有20%来自智商,而80%都取决于情商,其中就包括团队精神。

他举例说,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当时成绩很一般,智商并不突出,但情商很好,为人大度、坦诚,对人友善,同学都乐于和他交往。王选当时睡在那位同学的上铺,半夜起来解手时经常不小心把脚踩在他的头上,但他总是一笑了之。后来那位同学在核技术领域奋斗了40余年后,最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说,情商和智商均有先天因素,但情商更大程度上是在青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的。青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小学和中学的王选,一方面在知识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长期的学生干部经历使他懂得要以身作则,为别人着想,要诚恳待人,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批评。王选认为,这些都是作为学术带头人必须具备的一些重要素质。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这是王选成功的又一保证。

王选

王选

197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选听说了国家汉字信息处理项目"七四八工程",其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印刷行业,无疑将引起我国报业、出版印刷业等媒体传播领域一场深刻革命,更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应用起到推动作用。当时日本流行的是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采用机械方式选字,体积大,功能差;欧美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对底片灵敏度要求很高,国产底片不容易过关;英国正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但还没有形成商品。当时国内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研究的单位,采用二代机或三代机的模拟存储方法,但由于与西文相比汉字字形的信息量庞大,所以难以解决存储和输出等技术难关。

于是1976年王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跨过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一旦选择了激光照排的方案,汉字字形信息量太大,上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王选在1976年决定使用"轮廓描述方法"描述汉字字形,为保证字形变大变小时的质量,还提出并实现了用"参数描述方法"控制字形变倍和变形时敏感部位的质量,而西方在大约10年后的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类似技术。

这些方法使字形信息量压缩约500倍,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把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后存入计算机,还必须将其快速还原和输出。当时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如果用软件实现压缩信息的还原,1秒钟大约只能还原1个汉字。由于王选有多年的硬件实践,并懂得微程序,在1979年他提出了适合硬件实现的、失真最小的高速还原汉字字形算法,并编写微程序予以实现,使还原速度达到每秒250字。后来他又设计出一种加速字形复原的超大规模专用芯片,实现了高速和高保真的汉字字形复原和变倍、变形,使复原速度上升到710字/秒,达到当时汉字输出的世界最快速度。在这些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从1976年至1993年,王选先后主持设计并实现了六代汉字激光照排控制器,采用双极型微处理器与专用芯片相结合的技术,在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较低的计算机系统上完成了页面描述语言的解释处理,使我国的电子出版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共获得8项中国专利,一项欧洲专利,并被评为首届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王选也成为我国第一个欧洲专利获得者。

从1991年到1994年,王选率领他的团队不断创新技术,又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三次技术跨越。一是跨过报纸的传真机传版作业方式,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二是跨过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三是规划和组织研制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使报社实现网络化生产与管理。这些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和促进了整个印刷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书刊和新闻出版业呈现空前繁荣。1999年,我国出版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比1978年提高846%、1095%和780%。只有不断坚持技术创新,才能推出领先产品并进入国际市场。而站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努力寻求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采用跨越式发展的独创思维进行技术决策,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王选说,这对加入WTO后我国信息产业怎样面对国际竞争,尤其具有启迪意义。王选渡过了漫长艰辛的岁月。

从1976年到1993年这18年中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都是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他说,献身于科学技术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的过程中,有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为了了解国外最新的技术动态,当时王选常挤公共汽车到地处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王选回忆说,那是正好病休在家,每月只有40元的劳保工资,没有课题经费,车费也不能报销,从北大到情报所车费为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省五分钱,于是经常提前一站下车走过去;复印资料也很谨慎,常常靠手抄来节省复印费。在中国科技情报所,王选常常是那些外文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王选说,科技成就是智慧和勤奋的结晶,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很难有大的作为。

获得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和袁隆平的"水稻杂交"都是30多年艰苦奋斗的产物,他们都是长期在第一线上工作的科学家。王选转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曾亲眼目睹的事。80年代末的一个农历除夕晚上8点多钟,那位研究员在数学所院子外散步,看到吴文俊先生还在计算机房上机。那时计算机尚未进入家庭,上机条件也是比较苦的,而年近古稀的吴先生在大年三十晚上还在继续钻研课题。近年来浮夸、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快速成名,或千方百计走门路争取获奖等风气有所蔓延。前一时期网站流行,一旦公司在美国上市后,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为巨富。有些年轻人认为只要有一、二个创意,就能很快成为百万富翁。有一位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甚至打算毕业后几年内就赚它几千万美元,到了30岁便不再工作,周游世界,尽情享受。对此,王选深表担忧。

王选告诫年轻人,创业和真正取得成功是十分艰难的。人们只看到微软比尔·盖茨年轻轻的就成为世界首富,其实盖茨中学成绩就十分优异,13岁开始就用全部课余时间在电脑上编程。创办微软后经常工作到清晨,累了就在地板上睡觉。盖茨连续奋斗了20年,直到80年代末微软公司才变得名气很大,但当时微软还进不了世界500强行列。盖茨本人就说过,"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成功,要准备长期睡在地板上"。王选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给人带来的愉快就是最大的报酬。正如两次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生物学家桑格所说:"有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奖,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才能得奖,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必须做好进行艰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泄气的思想准备。"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