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齐民要术》 的核心是创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贾思勰生在我国北魏时期(约公元460年左右),是我国古代农业巨著《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

贾思勰当过高阳郡(现在的山东境内)的太守。后来,弃官回家。他回到故乡后,就对农业的科学知识进行了刻苦研究。他在研究农业科学时,除了多方面学习前人有关农业方面经验及典籍外;还特别注意个人实践和虚心向老农学习,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他把前人和自己在农业上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并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写成了举世瞩目的《齐民要术》。

贾思勰

贾思勰回乡后的第十年,他着手著书立说。在执笔前搜集了大量的农业资料和一些有关农牧业方面的书籍。同时,不断地深入到农田地头,采访农民在生产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牧人赶着一群在长满茅草的地方放牧。过了一会儿老牧人鞭打着牛羊在地里乱跑,就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叫牛羊老老实实地吃草,而打得它们胡窜乱跑呢?老人回答说:"长满茅草的地,要先赶着牛羊在上面踩踏,翻地时把草压在地底下,草才能死。"贾思勰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这个实践的知识记在本子上。有一年,他家养了200只羊,因为没有储藏够饲料,到了冬天许多羊饿死了。他赶紧弄了一些饲料丢到了羊圈里,但羊还是不断地死亡。接着他就又去请教那个老羊倌。老羊倌给他说,你把饲料随便往圈里一撒,羊踩来踩去,拉屎撒尿把饲料全弄脏了,羊是不吃的,自然还会继续死亡。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储备充足的饲料外,还要加强管理,勤打扫羊圈卫生,及时剪取羊毛,保持羊身洁净。

贾思勰由此总结了养羊经验,并且加以理论化,得到了一套牧羊的好办法,效果很好。他还大胆地纠正前人在农业生产中传下来的错误经验。如汉朝汜胜之的农业科学书中,提出种黍子要稀一点的理论。贾思勰在实践中了解到:稀种黍子,虽然棵丛大些,但米色发黄而且又不饱满。如果密植,棵丛虽小,但米色雪白而且谷粒匀称饱满。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纠正了那种错误的说法。

贾思勰特别注意农村中一些传统而不可靠的经验。例如民谣说:"立秋之后,播种小豆,豆叶像荷钱,收获超往年。"贾思勰经过研究和多年的考察得出结论:这个民谣是指晚种的庄稼而言,但不适宜一般的作物,及时地予以纠正,否则误时害民。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实践总结,勤勤恳恳的工作了好多年,终于写成了农业名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六世纪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它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也是令人佩服的巨著。全书共19卷,92篇,正文7万余字,注释4万字。其中引用古书有150余种;采用的民谣和谚语有30余条。凡是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关的东西都有比较详细记载。

《齐民要术》可以说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它在我国农业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保留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现代农业也有很多值得深思和借鉴之处,它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是那个时代创新的佳品。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