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长逝风范存-追忆著名高能物理学
"家骝为人朴素善良,我非常崇拜他。"谈到刚刚逝去的哥哥,袁家骝的堂妹袁家倜不禁黯然神伤,"我总感觉他还活着,还在关心着我,还在惦记着家乡。"2月11日下午,美籍华人、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传奇而辉煌的人生,与世长辞。他的亲朋好友们闻讯从各地赶来,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对袁老无比的敬重和无限的哀思。
传奇人生学者风范
"袁老不仅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多才多艺,风趣幽默。"在袁家骝身边工作了8年的助理刘女士说,"我最佩服的是他谦虚的人品和敬业的精神。"袁家骝1912年4月5日生于河南省,自幼在河南安阳念书,13岁才到天津读高中。这段时光给袁家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前曾对刘女士忆及小时候在湖边玩耍的情景,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回河南看一看。袁家骝在天津接受了科学启蒙教育,刘女士说,袁先生曾说自己那时很少和全家人一起出去玩,总是留在屋里看书或者拉二胡。"袁老爱听京剧,他的二胡也是师从名家,在纽约他的家中还一直挂着当年京剧名角的一张大合影。"
1930年,袁家骝入燕京大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他当时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与有着同样爱好的燕大校长、后来担任过美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熟识。经司徒雷登引荐,1936年他赴美求学。完成学业后,袁家骝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成就。1959年以来,袁先生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驻美工程师协会科学成就奖。他曾受邀担任法国、前苏联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物理、高能物理研究机构与大学的访问教授,先后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尽管成就斐然,声名显赫,但袁家骝的生活却异常节俭。
刘女士说,袁家骝夫妇的生活水准简直低到极点,根本不讲究,午饭常常就是方便面。袁家倜对此的感受更深:"他对吃穿的要求实在太低了,穿的睡衣、袜子居然都是破洞和补丁。但他却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出来成立基金会,以帮助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促进中美两国学者互访。"当年袁家骝赴美国求学时,袁家倜曾送他上船。她说:"1973年后哥哥常回中国,也常住在我家,在他精神的感召下,我也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袁家倜的儿子丁松对袁家骝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敬业精神,"他要求我们后辈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好。"
袁家骝与吴健雄
伉俪情深佳话流传
袁家骝夫妇都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妻子吴健雄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二人的爱情故事在物理界脍炙人口。袁家骝是在1936年初次见到吴健雄的,当时正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念书的袁家骝带着刚到美国的吴健雄参观了物理系。这次参观改变了吴健雄原来的计划,她也留在柏克莱念书,和袁家骝成了同学。
1942年5月,二人结为连理,婚礼在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大科学家密立肯教授家中举行,当时与他们一同求学的钱学森,还替他们的婚礼拍了一部八厘米的电影。吴健雄当年的好友都非常支持他们结合,认为袁家骝稳定可靠,是吴健雄合适的伴侣。他们婚后的生活分外甜蜜,吴健雄在1943年给友人的信中说,袁家骝在工作地点庭园里种了中国包心菜、玉米、番茄和西瓜,还买了柴在家中给壁炉生火,坐在壁炉边,感觉到家是如此的安逸和舒适。夫妇二人志同道合,携手度过了55年的美好人生,他们无论在事业上或精神上都已融为一体,难以分离。见过他们的人都说二人非常恩爱,非常默契。刘女士说,"袁先生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他们夫妇出门旅行,袁先生总是把东西收拾得妥妥帖帖的,还要带上相机,给夫人照相。"袁家骝的儿子袁纬承在追忆父亲时说:"父亲在各方面都很支持母亲,他们感情非常深厚。"刘女士说,袁家骝和吴健雄都是勤奋严谨、一丝不苟的人,但他们的性格还是各有特点,袁先生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吴健雄为人慷慨、做事果断,"他们都是沉静的人,不爱说话,但却心心相印"。生前相依,逝后相随。"吴健雄1997年去世对哥哥打击非常大。"袁家倜说,"从那以后,哥哥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按照袁家骝的愿望,他将和吴健雄一起安葬在江苏省太仓市,永远不再分离。
心系故土叶落归根
"哥哥人在海外,但没有忘记自己根在中国。"袁家倜给记者看了一封1997年香港回归时袁家骝给她的信,信中写道:在香港参加香港回归仪式,一切顺利。欢快,感动非常,是中国莫大的庆祝日。能参加这极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感到极为荣幸。刘女士说,袁家骝夫妇在纽约时很喜欢听她念《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他们非常关心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袁家倜说:"哥哥生前总是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这么好,一定要尽力为家乡做一些事情。"袁家骝和吴健雄都是1936年离开中国的,在暌违故土37年后,于1973年首次回到家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这次会面给袁家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前曾说:"周总理的一席话让我深受感动,激发了华人的上进心。许多华人在国外努力拼搏,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对推动世界科学的进程做出了贡献。
这就是中国人,永远都不甘落后的中国人。"从那以后,袁家骝夫妇数次回到中国访问讲学,1981年起的12年间,在袁家骝夫妻的全程参与下,中国的同步辐射器于1993年10月正式启用。这一成果使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与美国、欧洲在世界鼎足三分、在亚洲第一的地位。在这期间,他们还奔波于海峡两岸,关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研制计划,并促成南京大学等4所高校的学者赴台进行同步辐射加速器的研制与使用的学术交流与访问。袁家倜回忆说,袁家骝生前一直认为中国近年来的科技进展很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中国人在世界上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学者在科学研究上也将有更突出的成就。为了促进中美两国的科技交流,袁家骝和吴健雄用毕生的积蓄成立了两个基金会。同样是物理学家的袁纬承说:"基金会将继续运作,我也会再来中国。"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