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中科院院士陈国达“大地之子”
中科院院士陈国达——这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当代地质学崭新历史的老人,4月8日凌晨4时23分,停下他跋山涉水的脚步,沉沉地睡去了。2001年,陈国达任教的中南大学为他在校园内建起了一座塑像,在塑像落成前,湖南省科协领导拿着"创地洼学说,树做人榜样"的题词,专门来到他家中征求意见。"评价太高了,不要这样写!"陈院士连连摆手。又有人提出,就题"地洼学说之父",他依然摇头说评价太高了,"一定要写,就写'大地之子'吧!"是啊,从儿时跟随父亲"看风水",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到此后长期的野外地质考察,他触摸着祖国大地山川河流的脊梁与脉络,思索不止,笔耕不辍,把自己毕生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大地,此间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未言放弃,因为他是大地最亲切的儿子。如今,题写着"大地之子"的陈国达院士雕塑旁,鲜花簇拥。"十年携锤欲尽山,兴来哪识路艰难。前尘回首休惆怅,奋起重挥征远帆",在艰苦的地质学研究岁月中,陈国达曾作诗言志。
陈国达
1936年4月1日,广东灵山地区爆发了6.9级强烈地震,刚得到消息,陈国达就徒步赶到震中灾区,冒险展开震情调查。在这次调查中,陈国达发现了在世界地质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槽台学说"所无法解释的现象,由此历经二十年的奋斗,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霍尔与德那提出的"槽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大事年表。"只要我的腿脚还灵便,我就不会停止野外考察;只要脑瓜还好使,就不会停止思索、研究。"陈国达院士曾经这样解释他当年写下的诗作。八十二岁高龄时,他还带领学生同外国地质学者一起,攀着陡峭的山坡,到黑龙江五大连池进行实地勘测。陈院士生前的秘书龙淑贞捧着一本厚厚的《活化构造成矿学》说,这本108万字的书是老人生前最后一本专著,去年才完稿,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陈国达曾说"开发矿业,地质先行。让地下宝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由于年事过高和身体病痛,写作不能伏案,他只好在抽屉上放一块木板,搭成"工作台"。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工作台上,长时间地看书或者写作。就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在和龙淑贞商谈文稿的修改事宜。"要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需从好品德的家教开始。——陈国达题",在陈院士的书桌上,一张纸条留下了他最后的思考和嘱咐。10天前,他应邀为某杂志社写一篇有关青少年德育的文章,但文章还没来得及完成,只写下了题词……"陈老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杨敬东回忆说,几年前,他曾经请陈院士为湖南省科协《三湘院士风采录》写篇寄语,不久,陈院士寄来一篇长篇诗体文《劝惜时勤学篇》,劝诫青少年珍惜青春,勤奋学习,为国争光。
后来他又将修改过的诗作交给杨敬东看,标题改为"神州处处书香浓,科技繁荣国昌盛——劝惜时勤学诗",并在诗作之前打上醒目的一行字"关心下一代,人人有责。此文作者放弃知识产权,欢迎并恭请复印多多推广。"而在此后5年多时间里,他竟将这首诗修改了20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