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院士卢柯:在十亿分之一米的金属上舞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是的,我们刚刚得到这个消息,卢柯所长当选院士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办公室的范女士很平静地说。今天下午,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37岁的卢柯研究员成为中科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一个这么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就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而在卢柯工作的金属所,很多人却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金属所的科研人员自有他们的道理。范女士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和2001年,卢柯就连续两次被推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而且每次都通过了几轮评审而最后没能当选。过于年轻可能就是当时没当选的原因之一。"如果那时当选,中国就会有更年轻的院士了。"范女士这样说。卢柯的历史就像一个传奇。常人关于年龄与成就之间关系的联想,在他身上都失效了。今天公布的2003中科院新当选院士材料上,关于卢柯成就的介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了一种制备无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

卢柯

卢柯

这个重要成就,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而这一思路卢柯1990年读博士时就提出了,那时,他刚刚25岁。从卢柯的履历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位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诞生的。值得骄傲的是,卢柯完全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卢柯出生于甘肃华池,20岁时,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同年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5岁,在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聘他为研究员,他才28岁;刚刚30岁,卢柯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读研究生开始,十几年来卢柯一直专注于研究金属材料。

他曾经说:"我非常有幸,从事了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个热门领域就是纳米材料。自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纳米"概念,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

20多年来,纳米材料科学一直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各国科学家都将其作为主攻目标进行研究。人们都相信,21世纪将是纳米科技的时代。卢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被本领域一些知名专家称为"非晶态金属晶化方面近10年来的好文章"。而由他发展的制造纳米材料的新方法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科学界的纳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断裂等问题,成为当今国际上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虽然十分年轻,卢柯频繁地被邀请在象征很高科学荣誉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就在今年10月,第十三届国际材料强度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卢柯博士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卢柯对纳米金属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

2001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的神奇特性。纳米铜晶粒尺寸只有30纳米。在进一步冷轧实验中观察到一种奇异现象:发丝状的纳米铜的长度竟能从1厘米左右延伸到近1米,而其厚度却能从1毫米逐渐减少到20微米……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两年前,卢柯出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他一方面继续带科研队伍,另一方面抓全所的科研管理,组建了以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所领导集体。"所里的科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基本上以青年为主。"金属所办公室范女士说,"我们所的科研力量已经完成了代际转移,上世纪70年代和以前参加工作的很少了,大多是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卢柯有一次回母校做报告,有人问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给一些建议。卢柯对他的师弟师妹们说:"10年前的今天,我在读书,现在我还在读书。我建议大家利用现在大学良好的环境,抓紧时间读书。"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