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文学家“张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五百多年来,人类社会、科学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哥白尼,这颗在黑暗的中世纪夜空中出现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唐代著名的天文学一行和尚(公元 683~727 年), 俗名张遂,巨鹿人。

他生活在弘道和开元年同谥号大慧禅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遂的祖父张公谨,是襄州都督,知天文精数算,对张遂有很大影响,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酷爱天文学和数学。当张遂到了青年时代,就有了推步日月、量度山海的本领,还写出了研究天体变化的学术论文《义诀》, 成了有名的学者。 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看张遂才学出众,就有意拉拢他,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张遂不愿接受他的聘请,又怕受到迫害,就遁入沙门,逃到河南嵩岳寺做了和尚,取法名为"一行"。此后,张遂四处周游,请教高师,使他的天文学和数学都有了更深的造诣,随之,一行的名字在社会上也显赫起来。

张遂

张遂

玄宗开元九年(公元 712 年), 太史频奏日蚀不效、历法不准。宰相张说介绍说:"僧一行精诸家历法,应令造新历。"于是唐玄宗就召见了一行,并让他主持修定新历。从此,一行就开始了专门从事天文历法工作。 为了测准黄道的进退,即日月在轨道上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他协同兵曹(管机械师的官)梁令瓒和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反复试制,成功完成了两架大型天文仪器——黄道游仪和水运天仪。一行用这些仪器来测定日月星辰的规道,运行周期及二十八宿的相距星度,正辰刻,定四季,修订了新历,起名《大衍历》。 这个历法比当时流传的大明历(祖冲之撰)、 皇极历(刘焯撰)、 麟德历(李淳风撰), 都要准确得多,对日本、印度的历法有过重大影响,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历法。一行在天文仪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比如水运浑天仪"铸铜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变数",用水冲动机械让其自转,一日一夜,正好转一周。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机械木人,"每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击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还早了六百多年。在一行主持下,朝廷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例量,汇集大量资料。一行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他还打破了恒星位置永远不变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科学家。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