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朱冼成才的故事
朱洗原名王文,1900 年 8 月 20日出生于浙江临海店前村。在小学读书时,他品学兼优。以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海省立第六中学。少年时代的朱洗,就怀有忧国忧民之心。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朱洗发动同学们罢课游行,成了学生运动的带头人。结果,学校当局以"不法学生"的罪名,开除了朱洗。朱洗认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救中国。因此,他决心要到国外去寻求救国的道路。几经周折于1920 年5月启程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0 年 6 月,朱洗来到马赛,他白天工作,晚上补习法语,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籍,刻苦攻读。1925 年,朱洗依靠做工积蓄下的钱,考入了法国蒙布利埃大学生物系,成为法国著名的蒙布利埃大学生物系著名生物学家巴德荣的学生。
巴德荣教授是法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卵细胞生理学研究,曾因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没有父亲"的青蛙而闻名于世。朱洗善于思索,思想敏锐,观察细致,很快对巴德荣教授的工作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从帮助巴德荣教授工作开始,不久就成了他名副其实的合作者。巴德荣教授为帮助朱洗解决学习经费,便让他留在实验室里做自己的助手,为朱洗创造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条件,他决心为揭开发育之谜做出自己毕生的努力。朱洗常常提出巴德荣教授还未曾想过的问题,引起老师的注意,并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从 1925年以后的8年中,朱洗与巴德荣合作,共发表论文14篇。因此,当时在法国,凡是知道巴德荣的人,也都知道朱洗。许多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在纪念巴德荣百岁诞辰时,还提到了朱洗这位卓越的继承和发展了巴德荣工作的中国学生。1931年朱洗以论文《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身在异国的朱洗时时关注着苦难中的祖国。他向老师诉说:"我们的国家非常落后,她需要科学。我来法国,就是为了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带给祖国。"他于1932年毅然回国,应聘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他到校不久,就自己动手,搞了点简单的设备,用广州亚热带蛙类作材料,继续他在法国的研究工作。1935年春,他被聘为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在中法大学兼任教授。此时,日军已经侵入华北,正策动汉奸进行"华北五省自治"。北平郊外日军借口演习,居然将坦克开进了中国大学校园。朱洗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他接受了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的建议,到上海筹办生物研究所。在上海,他继续从事自己多年的研究课题。在民族危亡、灾难深重的年代,研究经费十分困难。朱洗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作培育出中国第一只人工单性生殖的癞蛤蟆。
众所周知:无论是青蛙,还是癞蛤蟆,繁衍后代都是通过精卵结合,而朱洗通过多年实验认为:卵具有整套发育成个体的物质基础,只要给卵球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代替精子的作用,使卵球发育成有母无父的新个体。朱洗先用涂有血的针轻轻刺激离体的成熟卵,用以代替受精时精子对卵子的刺激,然后将卵加以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就可以得到一个新个体。也就是说,这种新一代的蛙或蟾蜍,只有妈妈,没有爸爸。
1949年冬,中国科学院成立,朱洗教授被聘为实验生物研究所发育生理研究室主任。从 1951~1959 年中,朱洗和助手王幽兰等人,经过数十次实验,涂血针刺了数以万计的卵球,得了25只小蟾蜍,其中两只雌性长到了成体,1960年不幸死去一只。在 1961 年3月初与正常的雄体配对,产出3000 多颗卵球,经过受精,得了"没有外祖父"的蝌蚪800多只,多数登陆成了小蟾蜍。
朱洗在将近40年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在动物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这些方面从事研究,始终以探索"开发育之门"的奥秘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一面联系细胞学,一面联系胚胎学,用细胞学上的观察来说明发育过程,所以比较深刻透彻,阐明了不少前人所未知的问题,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被人称道的研究风格,给后人留下了四五百万字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