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卢嘉锡成才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在福建厦门市。他3岁才学会说话,平时,多半是一个人静静地翻看图画。每天早上都搬个小凳子,静静地坐在一边听父亲给别人讲课,而且听得非常专心。他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爹,我要读书!"家里看到卢嘉锡会说话了,都很高兴。当时正值过年,小孩子都喜欢玩爆竹。有一种花炮点着了,"嘭"地一声,整个蹦到半空中,接着又"嘭"地一声在空中炸开。卢嘉锡高兴地问父亲这叫什么花炮,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天地炮。"卢嘉锡上说:"不对,应该叫地天炮,它先是在地上响,然后在天上响,就该叫地天炮嘛!"父亲对他小小年纪就能敏于观察事物的独立见解感到高兴。

卢嘉锡

由于家里贫穷,卢嘉锡小时候只能念私塾,后来又跟大哥学过一点算术和英语,上小学时,他是直接插班到六年级读书。正巧,当时市里举行英语会考,卢嘉锡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卢嘉锡在学习中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特别突出,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学习能力都很惊奇。在后来的学习中,他的数学和英语一直是"强项"。上初中时,被称为"行踪不定"的跳班生。同学们分不清卢嘉锡是他们的"学兄"、"学弟",还是"同窗"。因为他念着二年级的语文,同时还去听一、二年级的数学和一年级的英语。物理、化学也是跨班级进行学习。他的平面几何只正规念了"圆"的头几个定理,三角也只学了头几个恒等式,剩余的内容都是他自学完成的。他一年半就完成了初中的学习任务,并且门门功课优秀。从小学到中学,卢嘉锡只用了二年半的时间就毕业了。接着,他报考了厦门大学预科。

上大学三年级时,一次考试,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基本上做出来了,可是老师在这道题上只给了他四分之一分。卢嘉锡不明白怎么回事。老师对他说:"你写错了小数点的位置,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了一位可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从此,每当做题,他都"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范围,把它与做题后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符,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误差。

卢嘉锡到国外学习时,跟随研究化学结构的世界著名专家鲍林学习。鲍林只要见到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就能大胆地想象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状况。卢嘉锡对此十分佩服。卢嘉锡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与上大学时训练的"毛估"思维方法相近。卢嘉锡在科研中,把"毛估"方法逐渐发展为一种科学假说的能力。后来,他利用"毛估"的方法,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网兜结构模型",即"福州模型1.2",这种设想比国外早4年,被许多外国科学家引证多次。

他在结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卢嘉锡不到40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1981年荣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科学家的故事、名人成才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
  • 汤显祖:畅游麻姑山
  • 谢灵运:义赠白银
  • 顾恺之:作画点睛
  • 宋江:宋江看瓜
  • 司马光:挨批评的小神童
  • 澎湃:不吃偷来的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