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凭自学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
苏利是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阿芒·普吕多姆。1839年3月16日,他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家境很好。苏利的智力成熟很早,中学时成绩优异,但由于健康原因,他未能进大学深造。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锐利的洞察力、优雅的文笔,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诗歌、文集,于1901年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后来随父亲投身于实业界,经营自己兴办的企业,很快使企业效益大幅度上升,利润不断上涨。父亲十分高兴,希望儿子继承父业。但是此时的苏利开始对法律感兴趣,他放弃了原来的职业,研究法律。他自学各种法典,那些枯燥的东西在他的头脑里井井有条。同时,他开始广泛阅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
苏利把法律专业又抛弃了,开始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这部诗集分为《家庭生活》、《青年女郎》、《妇女》和《杂集》几个部分,表现了法国年轻一代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理想和变革社会现实的精神。诗集还描写了他们的感伤、疑虑、爱情、无止境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怀念。
这部诗集受到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徒劳的柔情》,是抒情气息浓厚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情和忧郁的思想。苏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而早年爱情生活的不顺利又给他的心灵造成终生的创伤。所以,他的诗歌总是或隐或现地充满着忧伤、郁闷、低沉的情调。在青少年时期,他有着良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素养,这就使得他善于质疑发问和深入分析。他是一个思考型的诗人,平生最大的雄心便是"试图将他广博的科学及哲学知识溶入诗歌之中"。
让我们看《碎瓶》:"花瓶由于扇子的一击而生裂隙,瓶上的美女樱便凋谢了;仅仅是轻微一碰,并未听到任何声响。裂隙虽很轻微,却日日侵蚀着瓶体,眼睛并没看到什么变化,却慢慢向四周扩及。瓶中的清水滴滴流尽,花儿的汁液逐渐枯竭;人们尚未经心,切勿碰它,瓶儿就已经碎裂。爱人的手也往往如此,偶尔轻触心头,便碰伤了心;此后心儿自然破碎,爱情如花儿随即夭折。
世人看来似乎依然完好,岂知伤口正在扩大,心儿为此低声饮泣。它已经破碎,切勿碰它。"这首诗从心灵深处出发,描写了虽然是常见的,但往往被忽视的心灵世界的创伤。诗人巧妙地借一只碎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感受和思考,令人感到他的疑虑、哀伤。他的诗中有化不开的忧郁和玄奥的冥思。他的追求是高远无边的,他注重挖掘心灵世界最隐晦微妙之处,捕捉神经最轻微的颤动。在1870年以后,诗人常常失眠,他在孤独的夜晚,格外敏锐地感受和分析人生与宇宙的冥冥不可知。
他把孤独带给宇宙。孤独不仅仅是人生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宇宙中一切星体存在的特征。在《祈祷》一诗中,诗人为自己和意中人的相知相爱而祈祷。他发现天空中的无数群星,是和人在对话,诉说痛苦:夜里,我对星星说:"你们看起来并不快乐;在广袤无边的夜色里,你们的微光,带有苦恼的柔情。……她们对我说:"我们形单影孤。……"我们之间迢迢相隔,你别以为我们姊妹们紧相比邻,我们每人的柔美之光,在自己的国度里无人相顾;""而这光辉的内在热情,被冷漠的天宇徒然耗尽。"我对她们说:"我明白了,因为你们的灵魂彼此相像。""跟你一样,每一位姊妹都是永恒的孤寂者,看似比邻却相隔迢遥,静静地在夜空中燃烧。"以上是诗人《银河》中的诗,表现了他对广袤宇宙的感情。
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欧洲文坛杰出的评论家圣勃夫曾说过,苏利·普吕多姆是"法国最年轻、格调最高、韵味最雅的诗人。"瑞典学院颁奖时公开宣称:"瑞典学院喜欢他那些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抒情诗,远甚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教化诗与玄理诗,因为它们充满了感触和冥想,在极其珍贵的感性与知性结合中呈现出无比的高贵与尊严。"
苏利·普吕多姆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散文集》(1883)等等。总之,作品集中在1900至1901年出版的《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里。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擅于揭示人心灵深处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尤其在分析上独具深刻性,他的诗难免带有形式化后的弊病,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达了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诗人在探索的也是这个问题。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内心多姿的波澜。他对外界不称道他的玄奥哲理诗感到遗憾和伤心失望。1907年,身体瘫痪的诗人离世而去,终年77岁。但是,他终究表达了优雅的美和丰富的心灵以及崇高的探索。诺贝尔奖颁奖辞中说:"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结晶的实证。"他与他的作品铭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