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获得银金钻石博士的贝时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县一个务农打的家庭。他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知识丰富,在生物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标新立异的超人见解,可以说是现代生物史上的创新领袖。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到他逝世是中科院最年长的院士。

小时候的贝时璋沉默寡言,却勤于思考,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因家境贫寒,贝时璋8岁才进家乡的"进修学堂"上学。母亲为了摆脱"目不识丁"的痛苦,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给孩子上学买不起新衣服便租了一套上学礼服,把孩子打扮得像模像样地送进了学堂。并一字一句说:"儿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妈妈)没有文化苦了一辈子,你一定要给阿姆争气,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男人。"贝时璋的父亲小时候给人放过、当过学徒、店员,但很爱读书识字,1915年到汉口开了个小店,最后在德商乾泰洋行"买办间"当一名中国账房先生,以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并带着贝时璋到汉口上学,把贝时璋送进了德国人开的德华中学去念书。

贝时璋

这所学校除国文、史地外,其他教材都是德国的,并由德国老师任教。贝时璋中学的学习则使他得到理科知识的启蒙。当时,除必学功课外,学校还备有许多理科课外书籍;几乎什么书都有。如天文、物理、化学、矿物、植物、动物以至于人体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很浅显,但知识面很广,且有系统。贝时璋很爱读这些书籍,从中受益匪浅。1918年的一天,15岁的贝时璋在汉口华景街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德文原版书———E·菲舍尔著的《蛋白体》一书。读得很感兴趣,虽是一知半解,但初步了解到蛋白体对生命是很重要的,也使他对生命有关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这本描述蛋白体结构和组成的通俗读物,像磁铁一样地吸引住他青春的心灵。于是,1919年考入了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在同济期间,给贝时璋印象最深的,也是他受益最多的是教解剖学的鲍克斯德老师,他上课从不带讲稿,也不发讲义,用图谱和实物相对照,讲解之细致生动,教学之认真负责,给贝时璋播下了形态学的种子。

1922年3月,父母亲勒紧腰带,咬紧牙关,送儿子去德国留学,使他踏上了探索生命科学之旅。他成名之后,对父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父母的教诲使我受用终身,我把父母勤劳节俭、宽容厚道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坚定意志,排除一切困难,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贝时璋到德国后,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福莱堡大学升入医科本科班深造,而他却改了"行",先后在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三所大学学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拥抱的美丽土地上,贝时璋整天以书和仪器为伴,以实验室为家,刻苦学习。他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的有关课程,还学习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数学等多门功课;并寻找一切机会参加实验和野外实习,开阔视野,夯实基础。

1924年土滨根大学动物系的导师给贝时璋出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两种寄生线虫的细胞常数》。贝时璋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寄生的线虫不宜做实验,因为它不能培养,且虫体太大,又不透明,细胞太多,做实验非常困难;而自由生长的、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可以用稀释的醋培养、个体小、又透明、细胞数目少,便于观察,有利于实验。导师同意了他的意见。这样,贝时璋顺利地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进行了实验研究。于1927年、1928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得到很多生物学家的赏识,像德国权威的大生物学家J·W·Harms向贝时璋的导师发了贺信,祝贺他培养了一名杰出的生物人才,并在自己的论文内引用了贝时璋一大段论文内容。1928年3月贝时璋获得了第一顶博士学位桂冠。由于他是初涉生物界,人们称他为"银博士"。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共聚集或双光子显微镜,贝时璋用的Leitz光学显微镜,所有制片都是手绘。他的论文里含有80张精细的绘图,每张都非常逼真,看后令人赞叹不已。贝时璋在德国待了8年,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学术思想,积累了经验,养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学术思想。50年后,即1978年3月,由于贝时璋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又过了10年,在1988年3月,85岁的贝时璋又获得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钻石博士")。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青睐者仅贝时璋一人。当年贝时璋由于才华出众,成绩优秀,德国千方百计地挽留这位年轻的科学人才,物质上的诱惑、导师的诚恳相劝,都没有动摇他回国效力的决心,他1929年秋,风尘仆仆地回到了贫穷落后的祖国。贝时璋勤奋一生,直到他临终前一天,还询问科研进展情况。论著很多,到100岁诞辰时才出了论文集,他说:如果论文集出不来,过100岁生日就没有什么意思。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