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百岁著成翼方篇
孙思邈581年出生在唐时期的京兆华原(现在的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
孙思邈小时候多病,家里穷看不起医生,身体长时期不好,为了盼望自己有个好身体,加上又看到当时当地更多的人因穷困而看不起病死去,便有个愿望:将来一定做个医生,为贫苦百姓治病。他为了学习医术,就广泛地搜集医学书籍,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如果听说哪里有个治病良方或有经验的医生,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学习,向人求教。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年轻就能为人治病,很快就出名,成了医术很高的医生,皇帝要他当医官,去给皇亲国戚看病,但他不去,他仍旧留在农村,全心全意地为贫苦人民治病。如果病人穷或者无人照料,他就亲自熬汤煎药,替病人垫钱,甚至于分文不收,还常常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让病人住。要是需要出诊,不管刮风下雨,深更半夜,也要赶去,抢救病人。他对医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他曾这样说:"有的人只读了三年方书,就说天下没有不能治的病了,可是等到治了三年病之后,又觉得无可用之方,才知道自己不行了。
所以说,学习医学必须勤奋虚心,还要有攻克整个医学堡垒的毅力和精神,也要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科学态度,否则就自己误了自己!"
有一天,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走在路上,孙思邈发现棺材底下不断滴着鲜血,当他问清楚棺材里装的是死人时,就以医生身份要求打开棺材看一看。棺材打开了,看见死者是一位有身孕的妇女,孙思邈给他品了脉,然后选好了一个穴位,扎了一针,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落地了!孙思邈还给产妇服了药,很快这位产妇就苏醒了,当时在场的人,无不赞叹他是神医,一针救了两条命,真是起死回生,天下奇闻也!还有一次,有个病人撒不出尿来,孙思邈断定他是排尿口堵塞。这时正好有个小孩拿着葱管在吹着玩,他灵机一动,要来了葱管把尖剪去,小心翼翼地插进了病人的尿道,用力吹了吹,尿便顺利地顺着葱管流了出来。孙思邈这一大胆的试验,竟使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不仅懂得医术,而且还懂得营养学。那时,山区里不少穷人得了"雀盲症"(即现在的"夜盲症"),而富人却得了"脚气病"。
他把这两种病症对照起来思考,肯定了发病原因都是营养问题造成的。因为穷人吃糠咽菜,缺少营养,他就让病人多吃动物肝,果然有明显效果,许多夜盲病人夜晚也能看见东西,能走路了。至于富人的"脚气病"是由于平时净吃山珍海味,白米精面,缺乏米糠,麸子这类东西的营养,于是就让他们多吃点粗米杂面,结果也有成效。现代医学早已查明,夜盲症是人体内缺少甲种维生素,这种东西肝脏中含量最多。脚气病是因为人体内缺乏乙种维生素,这种东西,米糠麸子中含量最多。正是由于孙思邈的大胆探索,所以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脚气病的人,他的记录比外国人早了一千年左右。
孙思邈擅长针灸,他冲破了一些传统框框,创造了一种"以痛取穴"的针灸疗法。一次,他给一个病人扎针,连扎几针仍不见效,心想:能不能找个新穴位呢?他一面问着病人哪痛,一面用手沿大腿轻轻往前掐,当他一下子掐到痛处时,病人叫了起来:"啊……是",孙思邈立即照准这地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马上不痛了。这个穴位书上没有,他就把它叫做"啊是穴"这就是孙思邈创造的"以痛取穴"针灸的由来。
孙思邈跑遍名山大川,到处采集药材,他熟悉各种药物的外貌和性能。人们送他一个美名叫"药王"。他在长期的医学研究中,搜集、整理了很多药方,又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于70岁时写成了一本《千金要方》。又经过了30年,已是百岁老人的孙思邈把后30年积累的药方编成了另一部书,叫《千金翼方》。"千金"是贵重的意思,"翼"是辅助的意思,他用《千金翼方》来补充《千金要方》。
孙思邈的这两部书,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后人为了传播这些药方,把一些重要的药方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路口和街头,群众叫做《千金宝要碑》,把孙思邈常去采药的山叫做"药王山",在药王山上建立了一个庙叫"药王庙"。公元682年孙思邈活了101岁而与世长辞,而他的名字却流芳百世,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