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娃到 “科学始祖”的罗蒙诺索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罗蒙诺索夫于公元1711年出生在俄罗斯,他是质量不灭定律和能量不灭定律的创始人;也是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热的动力学说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创始人。他在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科学始祖"。

罗蒙诺索夫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他不仅能吃苦,而且很勇敢,他十岁时,爸爸叫他跟着自己去海里捕。海上捕鱼是很苦的。他帮助爸爸下网、收网,同时还要拣鱼,然后把鱼一条条剖开;撒上盐,放进木桶。冬季里罗蒙诺索夫的双手冻得红肿红肿,指头也弯不过来,两只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当狂风袭来时,渔船像荡秋千一样,在惊涛骇浪中上下颠簸,生命常常受到威胁。父亲告诉他:"海洋是固执的,如果你不比他更固执,就要完蛋!"由于他在海洋的风暴中长年锻练,终于养成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从不畏缩的坚强意志。罗蒙诺索夫除了帮助父亲打鱼外,还要学习认字。当时落后的俄国,除了神父和教士之外,识字的人寥寥无几。

他的邻居舒布诺伊,是个农民,是周围唯一一个识字的人,他就拜舒布诺伊为师。当他第一次听到舒布诺伊读书时,心里纳闷:"一个个符号怎么会变成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呢?"这个疑问虽然隐藏在心中,却成为他攻克难关的动力。从此,罗蒙诺索夫废寝忘食地学习着。不论在船上,还是在家里,书总是不离开他的手。不久,他就掌握了拼音文字的全部知识,而且会高声朗读课文。罗蒙诺索夫虽觉得读书不是那么容易,但他一想到能够从书中知道许多新鲜事物,于是又信心百倍地读了起来。这样却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父亲需要的是儿子的劳动。罗蒙诺索夫却总在想:如何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罗蒙诺索夫

一次,他和父亲到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关去办事,在那里他借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文法》,一本是《算术》,这两本书像钥匙一样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文法》教会他说话和写文章;《算术》教会他许多数学运算、天文、航海等知识,他像长上了翅膀,飞向知识的海洋。这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不久又给他娶了继母,继母对他很不好,一看见他读书,气就不从一处来,不是恶语刺激,就是左右干扰。要是继母在屋里呵斥他,他就跑到院子里去读书,如果父亲在院子里骂他,他就跑到海边去读,天热时,他躲在树荫下读;天冷时,他就钻进草窝里去读。

他说:"我好象奔上了一条崭新的大路,每走一步,都会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每一个新发现都增加了我前进的愿望和勇气。"他为了寻求更广博的知识,决定去文化中心的莫斯科深造。他在农民老师舒布诺伊的帮助下,19岁的罗蒙诺索夫带着三个卢布,于1730年的寒冬,顶风冒雪,跟着运鱼的大车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征途,步行了一千多公里,才到了莫斯科。

那时的莫斯科,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一个渔民的儿子怎么能进大学呢?他冒充贵族子弟考进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一进校门,他如鱼得水,奋发图强,日以继夜地努力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于1735年被保送到彼得堡科学学院学习物理、数学和外语。1736年学院的教授们发现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才,学院便把他送到德国去留学,五年后学成归国。从此,他又回到了彼得堡科学学院任助教,1745年升任为教授,不久又升为院士,后来又担任彼得堡大学校长。

罗蒙诺索夫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在德国留学时,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冷热原因的探讨》。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对热作了本质上的说明。

1748年7月5日,他给欧拉的信中曾说:"自然界里的一切变化,实际上的情况是这样的:某一物体损失多少,在另一物体里就增加了多少。"这个普遍性的自然规律,也可以应用到运动的法则中去。如:一个物体用它本身的力推动另一物体,它本身损失多少力,传给被它推动的物体也是多少力。这就是物体的质量守恒,叫质量不灭定律;另一个是说明物体能量守恒,叫能量不灭定律。

另外,在他的《试论空气的弹力》著作中,他指出空49气微粒对器壁的撞击,就是空气产生压力的原因。罗蒙诺索夫还研究过闪电和北极光,同时对地质学、航海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人和语言大师。

罗蒙诺索夫的一生是勤奋苦学的一生,是研究和创造的一生。可惜他的生命是短促的,1764年4月4日去世时,他仅有54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故乡、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纪念碑,称他为俄罗斯的"科学始祖"。

他创办的莫斯科大学几百年来都是世界著名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