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自学而成巧思绝世的机械专家
在三国魏明帝时期,陕西扶凤县出了一位有名的人物叫马钧。马钧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生活很困苦,经常是食不饱肚,衣不裹体,根本没有钱进学堂读书识字。但他刻苦自学,深入钻研,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当时"巧思绝世"的机械制造专家。
由于马钧出身于贫民之家,他的创新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生计苦乐。那时在纺织业上,用了一种织绫机,既笨重又费力,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效率非常低下,织一匹绫子,要耗费几十天的时间,人们都想把它改进一下,但谁也没想出好办法。马钧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他研究织绫机的结构,决心要改进它。绫是一种提花的丝织品。为了提花要把经线分成六十综,每一综必须用一个蹑(踏板)操纵。马钧想"蹑这样多,织起来一定手忙脚乱,能不能把蹑合并一下,简化手续呢?"结果他把五个蹑合成一个,又相应地调7整和减少了别的零部件,操作起来果然大见成效,而且方便省力,比旧式织绫机效率提高了12倍。这样使织绫机的日产量大大提高,人们欢欣鼓舞,而且为后来发明织布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马钧由于发明了翻车,故在农业上也有很大贡献。那时,洛阳城外有一片坡地,因地势较高,无法灌溉,终年荒芜,无人耕种。马钧下决心要把这片荒地变成良田,不但要让它长出庄稼,还要让它生长蔬菜。马钧琢磨要搞一个提灌机器,他先造了一个模型,听取众人的意见,他集思广益多次进行修改完善,终于制造出了一个提水的翻车,试车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的发明创造获得成功而欢呼祝贺。第二年那片坡地披上了绿装,成了洛阳城的蔬菜供应基地。
有一次,魏明帝看了一套木偶戏,魏明帝看后叫马钧想出一种让木偶们自己来表演的办法。马钧不负帝望,为木偶戏设计了一套灵巧机关,他在一个小小戏台下面安装了一个原动轮,让水力来推动。当水力推动轮子一旋转,改进,威力可提高五倍以上。"他立即根据连弩的原理,创新出一种攻城用的转轮式发石机,这种发石机能将连续发射的石块像冰雹一样地抛向敌人的阵地或城楼,使敌人根本无法招架,魏军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也为司马懿打败蜀吴统一中华,建立晋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传说古代黄帝制造了一辆指南车,能够始终辩明方向,战胜了蚩尤;周公制造了指南车,把赵裳氏送回祖国……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传说,一无图纸,二无实物,也就是说指南车早已失传得无影无踪,人们对是否有指南车都持有怀疑态度。而马钧从典籍中寻找蛛丝马迹,深入的研究分析,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摸索,终于在几千年后把指南车造出来了,这样的创新成果,充分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马钧生活的年代,官僚贵族只知道当官发财,安逸享受,根本看不起科学技术。马钧无法得到重视和重用。但是他改革的织绫机;发明的提水翻车等等机器,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和欣赏,所以人们送了他一个"天下至巧"的称号,把他像神匠一样的供奉着。后人也一代一代地传颂他,赞扬他!就会把戏台所有的木偶都带动得活动起来,有的打鼓、有的吹箫、有的舞刀弄剑、有的倒立翻滚……热闹非凡。群众看了也很高兴,人们把这种木偶戏称之为"水转百戏"。另外马钧在兵器制造方面也有不俗的创造。
当时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想扫平魏国统一中国,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发射武器,叫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多支箭,威力很大。当时魏军抵挡不了蜀军,找到了马钧。马钧到战场上看了一下,仔细研究以后说:"诸葛亮的连弩,巧是够巧的,但还有不足之处,如果继续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