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多次为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渊明、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据《晋书》和《宋书》记载,他是陶侃的曾孙(后人对此有所质疑)。曾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陶渊明为官期间,社会极其黑暗,因不满士族地主把持政权,便抛弃官职,长期归隐于农村,耕田种地。他用诗文辞赋来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农村生活的情景,有很多词语表现出了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也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思想。他被称为"田园诗人"。其诗兼有平淡和爽朗之风,意境清新、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代诗歌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也脍炙人口。

陶渊明

多次为官

陶渊明二十九岁的那年,第一次出去做官。他的上司正好是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和他的父亲不一样,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倚仗自己出身贵族,才做上了大官。但是,他特别迷信一种叫"五斗米"的道教,整天忙着炼丹服药,一心想长生不老。他还相信佛学,老是和一些和尚在一块谈论佛经,国家大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陶渊明看到这种情况,极其愤慨,心想:"一个五斗米道徒,怎么能管理得了国家大事,我又怎么能在这种人手下办事呢!有一天,他忽然向王凝之提出辞官。王凝之和身边的几个人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有人问他:"现在,你的官职可不算小啊,难道还不满意吗?"陶渊明微笑着反问道:"难道为了做这个官,我就什么事情都不顾了吗?"紧接着,他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回家去了。后来,陶渊明又做了几次官,也都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腐败习气,而辞职不做的。而陶渊明家里的生活,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一天,陶渊明的叔叔来看他,发觉他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叔叔特别心疼,忍不住对陶渊明说:"就为了你的妻子和儿女,你也应该去谋个一官半职,挣一点薪俸,也好养家糊口啊!"

陶渊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点了点头。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地方长官的耳朵里,他举荐陶渊明去做彭泽县(今属江西)的县令。

这个时候,陶渊明已经快四十岁了。他把妻子和儿女留在原籍,自己背井离乡来到了彭泽县。陶渊明担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生活更加艰苦,便想了一个办法。他花钱雇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儿,到他家帮助干一些田里的农活儿。

陶渊明看着和自己的长子年龄相仿的小伙儿,一股同情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了一封家信,让小伙儿带回家去。陶渊明的信是写给他的长子的,信虽然不怎么长,却表现出陶渊明爱民如子的思想。他在信中这样说:"我在外地做官,家里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你一个人的肩上。你身单力薄,做不了重活儿,因此,我雇佣了一个年轻人去帮助你。他虽然是我们花钱雇来的,但他和你一样,也是有爹有娘的人,也是他父母亲非常心爱的孩子。所以,你对待他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千万不要摆主人的架子,绝对不要欺负他。"

大启发

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为陶渊明的奉己怜人的拳拳爱心深受感动。

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父母生父母养,人和人之间本没有什么等级之分。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陶渊明那样,一个人不论身份和地位再高,都不应该鄙视他人,相反的是,应该用一颗爱心去帮助他去扶持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爱心应是大力提倡的。身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具备这样的素养,时时刻刻想着那些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社会是个大家庭,需要的是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因此,同情弱者、乐意助人才能够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才能使一个人的人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