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巧施疑兵计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唐代皇帝。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兵书,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因其任用贤能,视民如子,又能征善战,义宁二年(618年)受封为赵国公。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到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称帝。李世民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形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巧施疑兵计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隋炀帝荒淫无度,事事都要讲究排场,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出外寻欢作乐,他经常兴师动众地远出巡游。
有一次,隋炀帝又北巡到达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外,路上忽然杀出了一大队突厥兵,足有数万之众。他所带的将士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结果一触即溃,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回雁门关内。突厥兵则乘胜追击,将雁门关团团围住,要断其粮草生擒隋炀帝,形势十分危急。隋炀帝非常胆小,遇到这种情况当时就吓慌了手脚,只是连忙下令,让全国发兵,火速赶来救驾。
大将军云定兴接到圣旨后,马上率领大队人马日夜兼程,没用几日就赶到了。他站在外围高处,看到突厥兵营挨营,人马盔明甲亮,铺山盖野的把雁门关围得像铁桶一般。不由心中盘算:自己的这支人马实在无法对抗突厥兵。无奈圣旨在手,回帐后只得准备指挥人马奋勇杀敌。谁知刚要传令,帐下站立的一位英姿飒爽的小将出来,连声说道:"将军此仗万万不可硬拼!不可硬拼哪!"云定兴定睛细瞧,原来是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他奇怪地问:"救驾要紧,现在火速出击,有何不可?"李世民一板一眼地答道:"突厥兵之所以敢发动大队人马深入我国境围攻天子,必定准备妥当,又以为我国在仓促之间没有大量的人马增援。况且,敌我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对方多是骑兵,而我方多是步兵。倘若他们集中兵力与我们交战,我们必然抵挡不住,到时非但不能将天子救出重围,我们还会伤亡惨重。我们不如多设钲鼓和旌旗于各个山头,白天,将各个山头插满旌旗,数十里不绝;到了夜间则鸣钲击鼓,大造声势。他们不知我方底细,定以为我们来了许多救兵,自然会军心大动,到时我军奋力冲杀,突厥兵定会仓皇逃窜。"
云将军听后当即依计行事,这一招还真灵。突厥兵果然以为隋朝援军已至,仓皇解围,自回关外去了。事后云将军夸赞道:"这真是一条好计!这条疑兵计用的正是地方哩!"从此对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倍加赞赏。并当着许多将士的面说:"李将军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
大启发
李世民的疑兵计可谓用得十分高妙。原本是兵力弱少,经过一番巧妙的布置后,虚张声势,竟把敌人给迷惑住了,使敌人胆怯,终于达到了克敌制胜的目的。可见,在遇到强大的敌手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可力敌,如果以硬碰硬的话,只能落个惨败的下场。所以在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冷静下来,审时度势,仔细分析,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从而制敌取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强大的困难面前,采取硬碰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只能是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所以,不要以为困难是无懈可击的,动脑子想办法是最好的出路。只有通过智慧,才能使困难迎刃而解,达到所期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