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勤学不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满怀愤郁,烧毁文章,流浪江湖,永绝仕途。数千里远游,使他扩大了视野,同时,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也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大都(今北京),泰不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只身南归,以卖画为生。
王冕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对后世影响甚大。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当,尤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达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他绘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富有质感。画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染的点花法,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或点、圈兼施,变化多端,都能生动地表达出梅花的特有形态,并通过对梅花神韵的刻画,抒写自身的情怀和抱负。王冕还兼善竹石,长于篆刻,著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
勤学不倦
王冕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中,自幼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却上不起学。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做一些事情,每天牵着牛出门去放牧。
这一天,小王冕和往常一样出门去放牛。但是,到了太阳落山,妈妈做的饭菜已经香喷喷地摆到了桌子上,王冕还是没有回家。又过了一段时间,牛独自回来了,自个儿钻进了牛圈,而放牛的人儿却没有回来。父母真是担心极了,正要出去找他的时候,王冕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他先跑到牛圈一看,这才松了一口气,擦了擦满头的汗水。父亲把王冕叫过去询问其中的原因,王冕内疚地解释说:"是我听书听忘记了。"
原来,村子里有一个学堂,王冕放牛从那里经过的时候,听见了琅琅的读书声,特别羡慕,因此,便把牛拴在野地里让它吃草,自己则悄悄地走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他听一句,记一句。不知不觉的,太阳就下山了。王冕跑到草地一看,才发觉牛已经挣断了绳子,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幸亏牛能够识得回家的路,自己回圈了。看来,一顿打王冕肯定是逃不了的,因为牛对庄户人家可是非常珍贵的啊!
不过,一顿棍子,对于痴迷于书本的王冕来说,是无法打掉他的求知欲的。过了两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父亲又准备打他,但母亲劝解道:"孩子这样痴心,我看,打也没什么用,干脆就让他去吧!"从此,父亲就再没让王冕放牛了。正好附近山上的佛庙要雇人做粗活,于是王冕投奔到庙里住下来。白天做些杂事,换两顿饭,晚上就在佛殿内借长明灯的微弱光线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夜。久而久之,他勤奋学习的故事传了出去。
一个名叫韩性的学者听说了他的事,不怎么相信,便晚上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庙里去观察。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就着长明灯读书,有时高声朗诵,有时低头默看,全神贯注。泥塑的佛像面目狰狞,成年人都觉得可怕,可这个少年却毫不在意,就像没有看见一样。这一幕深深感动了韩性,于是他决定收下王冕做弟子,帮助他继续深造。王冕勤学不倦,在劳动、读书之余,便写诗作画,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
大启发
学习本领,获取知识,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正如伟大导师马克思所体会到的,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道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是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执着追求、顽强进取的精神,是人们为了求得知识或成就事业,造福人类的具体行动。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勤奋好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这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来源于人们的理想追求,来源于人们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恒心。
王冕虽然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但居贫贱而壮志凌云,发奋苦读,终于学习成才。世界上但凡成大事者,无不是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孜孜不倦的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