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枣庄东南)人,西汉经学家。家境贫穷,但自幼好学,民间流传其脍炙人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精通《诗经》,在儒生中有很大影响,有"经明不凡,当世少双"、"才智有余,经学绝伦、敢于抗疏、刚直不阿"的美名。曾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建昭三年(前36年),被提升为丞相,赐封安乐侯。
在治国安民问题上,匡衡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首先从君臣做起,整肃吏治,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从而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他的这些政治主张,对医治当时百孔千疮的腐败政治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借光读书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农民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匡衡。匡衡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看到邻居的一些孩子读书的时候,他总是羡慕得不得了,真想自己也能读书。可是,因为他家里太穷了,根本没有钱供他上学。后来,匡衡跟一个亲戚学认字,他很努力,这个亲戚也很喜欢他,渐渐地,匡衡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没有钱,根本就买不起书,所以,他只好向别人借书来读。不过,那个时候,书是非常非常贵重的,一些有书的人根本就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他不向人家要工钱,只是恳请人家借书给他读。每当发工钱的时候,别人都讥笑匡衡,说他是傻瓜。但匡衡根本就不理会别人的这些闲言碎语,他很清楚,知识是最重要的,匡衡深信,自己只有学到了大量的知识,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光宗耀祖,被别人尊敬。
时间真是流逝得太快了,就这样,几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匡衡也长成大人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一天,匡衡从早晨到晚上,都在地里不停地干活,非常辛苦,他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才有一点儿时间看看书,因此,一卷书经常要费十天半月的时间才能够看完。匡衡心想,照这样下去的话,根本就看不了多少书。匡衡真是着急极了,他心里又想:
白天的时间,还要种庄稼,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匡衡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就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该如何是好呢?
后来,有一天晚上,明朗的月亮悬挂在浩瀚的天空中,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就这样,背着背着,突然,匡衡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微亮的光线。他霍地站起身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将墙缝挖得更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就更大了,匡衡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这个时候,匡衡的母亲还在房间里熟睡着呢,她根本不知道匡衡这么晚了,还在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发奋读书呢!不知不觉,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匡衡的母亲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到匡衡在墙边睡着,惊讶极了。他赶忙把匡衡叫起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你怎么会睡在这里呢?"匡衡醒来,笑着对母亲说:"我在借光读书呢!"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大启发
这是一则关于匡衡借光苦读的故事。匡衡自幼就喜欢读书,他为了能够读到书,给别人干活都不要工钱,用来换书读,在人们眼中看来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傻子。然而更甚者,他为了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竟在墙壁上挖孔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在现代社会不太可能会出现匡衡这种勤学苦读的方式,但是他的这种苦读精神,却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人生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勤奋学习获得知识和学问。古人尚且知道学习要勤奋,知识要积累,我们更应该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学习读书的条件和机会,为自己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