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张衡读书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张衡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超群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准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文学著作有《二京赋》和《归田赋》。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读书
东汉时期,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有一个叫石桥镇的地方,张衡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张衡的祖父尽管做过官,可为官清正,是一个耿直之人,从来都不贪污勒索,更不愿剥削老百姓的钱财,因此,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到了后来,张衡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他家的生活就变得越发艰难。
张衡非常喜欢读书,为了读书,他吃了不少苦。那个时候,纸还没有推广使用,字大都是写在竹片或者是木板上的,特别有钱的人家就写在绢绸上面。可张衡家里非常贫穷,像他这样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只能是抱着一捆捆的竹简,一片一片地去读。
张衡对读书非常渴求,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手捧沉重的竹简,聚精会神地读书,常常废寝忘食。那个时候,用竹简写成的一部长书,就够挑好几担,装上大半车。张衡在读书的时候,竹简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一会儿,就会感觉到胳膊酸痛。可尽管这样,他还要小心翼翼,生怕将穿竹简的牛皮带子弄断。
就这样,张衡读完了家里所有的竹简,但他还不满足,又到镇上的亲朋好友家去借。不到几年的时间,张衡就读遍了镇上所有人家的书。
除读书之外,张衡还常常观看工匠们干活。他在水力鼓风炉旁边,一站就是老半天的时间,把工匠们烧旺炉火、冶炼铁水、制造铁器的过程,都记在了心里。在石桥镇,张衡也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了。可他根本就不满足,他想要去书多、有学问的人多的地方去学习,他还想要到名山大川去游历,开阔自己的眼界。
张衡后来在长安住了一年的时间,他到处去拜访学识渊博的人,听老人讲解历史故事,看商人们做生意,观察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张衡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记了下来。张衡沿着黄河来到了洛阳,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参观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并在这里读了很多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三年后,张衡回到了南阳,他将自己游历长安、洛阳的见闻写了下来,即著名的《二京赋》。张衡为了将《二京赋》写好,他反复修改了好几次,前后一共花了十年的时间。《二京赋》写好后,地方和京城都轰动了,读书人纷纷争着阅读。遗憾的是,由于《二京赋》太长了,没能流传下来。
之后,张衡潜心研读了西汉大儒扬雄的《太玄经》和墨翟的《墨经》,书中涉及到很多天文、历算、几何学、力学和光学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年的苦读,张衡从中获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广博的知识,为研究天文和历算等自然科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张衡在各地的名气很大,他不仅是文学上的歌赋大家,同时精通天文、历算、地理、绘画等,被人们赞誉为"南阳通人"。
大启发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勤奋读书可以获得广博的知识。"终生努力,便成天才"、"一分汗水一分辛劳",的确,勤奋和成果是成正比的,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勤奋能点燃成才之灯。俗话说:机遇是专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只要在勤奋的基础上,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抓住时机,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成功愿与勤奋刻苦的人做伴。
张衡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地钻研,在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更是给整个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财富。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