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励志读书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领导天津学生运动,组织成立了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9月回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二次合作。1948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先后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2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1954年9月,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立志读书
1910年的一天,风和日丽,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学校的魏校长正在津津乐道地给学生们上着修身课。阳光柔和地从窗户洒进了教室,屋檐上有小鸟悦耳的鸣叫声。
魏校长一身素装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里有着难以言说的高兴。忽然,他微笑着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谁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
"为知书达理而读书!"魏校长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便脱口而出。
魏校长轻轻地点了点头,又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另外的学生。
"升官发财而读书!"一个衣着光鲜的官宦子弟大声地嚷道。魏校长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什么也没说,又将目光投向别的学生。
"为了养家糊口而读书。"说这句话的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魏校长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为了学会做生意而读书!"
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着魏校长的提问。"为了讨老婆!"这个回答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魏校长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很快,他的神情就变得异常严肃。魏校长走到一个男孩子身边,问道:"你呢?"男孩站了起来,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真是语出惊人,顿时,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哑然无声。魏校长的心头一震,他很仔细地看了看眼前的这个男孩,只见他身材清瘦,衣着朴素,除了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外,看不出有其他什么特别的地方。
魏校长继续追问道:"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小男孩的回答更加坚定,声音也更响亮了。"好啊!"魏校长激动得连连鼓掌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小小年纪就知道报效祖国,真是有志气,有志气啊!"说到这里,魏校长声音激昂地对全班同学说道:"同学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啊!"
这时,同学们都向男孩投来了无比敬佩的目光。这个男孩就是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周恩来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学习特别刻苦,勤于思考,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他年纪虽然很小,但却已胸怀大志,看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为将来报效祖国做着充分的准备。
大启发
每个人的志向是不一样的,与其他同学相比,周恩来的志向要高尚和远大得多。一个人有着高远的志向固然令人赞叹,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这种志向通过自身的行动表现出来。周恩来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努力地学习知识,掌握更多的学问,并把它用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了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正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
我们身处一个新的世纪,国家需要大量的有着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报国志向,还应增长自身的才能,方能奉献出更大的力量。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