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文武全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的名将。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博览群书,文武兼攻。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入南安县学为廪生,崇祯十七年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拜名儒钱谦益为师。明王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后,郑成功得以见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的隆武帝,并陈言"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治国理想,深受赏识,特封御营中军提督,赐姓名为朱成功,尊为"国姓爷"。南明永历十五年(1611年),郑成功率师自金门出发,经澎湖,直取.....。在.....人民的支持协助下,前后苦战八个多月,于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终于使遭受荷兰殖民者铁蹄践踏了三十八年的宝岛回到了祖国怀抱。收复.....后,他与民休息,爱护百姓;鼓励农耕,寓兵于农;兴学设教,传播中华文化;治军经武,赏罚严明;和衷共济,严禁扰民;用人唯贤,不问仇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

文武全才

郑成功小时候聪敏过人,学习刻苦,他在习武的闲暇之时,用心读书。可是,他的父亲、当时任福建总兵的郑芝,却一心想要将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为此郑芝龙没少给成功出难题。

一次,郑芝龙同幕僚宾友们一起,出门游玩,当时郑成功也陪同前往。他们乘着一只官船,在五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在船上找了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坐下后开始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到后,不便当着大家直说,见江面上有风,便吆喝一声:"来人,升帆!"船帆很快就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马上就像一支离弦之箭一样,"嗖嗖"地向前驶去。郑芝龙便将郑成功喊过来,说:"儿呀,我出个对子,你看看能否对得上。""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瞅着自己的父亲。"你看旁边的那只舢板,不管渔民怎样摇橹,可就是无法赶上我们,所以我说:‘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郑芝龙出的这个上联,是语带双关,虽然表面上是说船夫再拼命摇橹也不如升起船帆而令船航行得快,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就是告诉成功,"文官不如武将"。可是,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能利用其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属不易呀!

但郑成功读过很多书,总能将其牢牢记住,加上聪明过人,听完上联后,脑子飞快地旋转起来,很快就将下联想好,开口吟道:"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语音一落,满船之人都拍手叫绝,都称此为一绝对。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是说笛声清脆但比不上箫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正好与上联相对,同时也告诉父亲,读书不比练武差。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郑芝龙也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稍有不妥。从此,他便再也不干涉郑成功在练武的闲暇之余攻读书了。此后,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两样相辅相成,终于使他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大启发

郑成功的父亲希望儿子学武,这样将来才会有出息,才会有大的作为,然而郑成功不但修武,而且还刻苦攻文,他想要成为一个文武全能的全才,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后来,郑成功作出了一番令人敬叹的业绩,成为受人尊敬的大英雄。

由此可知,艺不压身,一个人要想实现大的理想和抱负,就应该尽量多掌握一些技能,只有这样用武的天地才更加广阔。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