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当新郎的爸爸”马泽迎少将的故事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出生于兴国县一户穷苦农民家庭的红军战士马泽迎。他1912年出生,家里没有土地,父亲只得给地主当长工,受尽剥削欺凌,母亲给财主当佣人,当牛作马,抬不起头来。马泽迎从父母身上深深地感到苦命人的悲惨命运。他从小就有对贫困的人们产生怜悯的思想。
1930年冬,18岁的马泽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枪林弹雨、残酷的战争中,对会说会笑、会吃会走的一个大活人陡然间被敌人的枪弹击中,马泽迎总是难过得睡不好觉,恨不得扛起枪找敌人报复,为战友报仇。1934年10月,马泽迎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卫生队指导员,跟着部队踏上了万里迢迢的长征路。湘江一战,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了二十几个伤员。同志们夸奖他是救人英雄,马泽迎谦逊地一笑,说:"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我们红军的应尽义务,比起倒在战场上的烈士们,我还差得远呢。"
一天,部队遇到敌人阻击。一场激战过后,一位满身是血的重伤员抬进了卫生队。担架队员焦急地对马泽迎说:"马指导员,这位伤员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他怀里还抱着一个儿子。"马泽迎毫不迟疑,立即命令医生抢救,亲自俯身把伤员身边的孩子抱过来,婴儿哇哇大哭,哭声使孩子的父亲苏醒过来,艰难地抬起受伤的手,指着孩子,用微弱的声音对马泽迎说:"我不行了,不要浪费药品,把药品留给其他战友吧。我只有一个请求,这孩子命苦,他妈在突围时牺牲了,这孩子就交给……"马泽迎抱着孩子俯下身,急问:"同志哥,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的父亲只用一双满怀希望的眼睛直盯着马泽迎,说不出话来,很快便断了气。
马泽迎忍着内心的痛楚,泪水在眼眶内打转,他紧紧地抱着烈士的遗孤,把烈士的眼睛合上。他理解这位战友的临终嘱托,发誓要把孩子哺养成人,才能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他找来布条,把孩子背在身上继续长征。孩子还不到周岁,只长了几颗乳牙,一路上吃喝拉撒全部由马泽迎这位未婚爸爸来担当。那时,敌人前堵后追,天天都要行军打仗,马泽迎作为卫生队指导员,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受伤的战友是他应尽的责任。既要抢救战友,又要保护和抚养婴儿,无疑增加了许多困难。行军时,他把孩子背在背上;宿营时,他像母亲一般把孩子搂在怀里。为了那孩子,马泽迎在别人休息时,还要分神照顾孩子的吃睡。最难以忍受的是孩子的食物,长征时,本来粮食奇缺,分到马泽迎手中的粮食少得可怜,他还要拿出一半来喂养孩子。孩子吃不下干粮,马泽迎只好一口口嚼烂,嘴对嘴地喂给孩子。孩子吃饱了,自己常常饿得眼冒金星,步履踉跄,此情此景,看得战友们纷纷落泪,大家伸出温暖的双手,拿出口中粮食给孩子,孩子的喂养是解决了,但是,每当休息时,战友们倒地便睡,马泽迎却要放下背上的孩子,给他拉屎撒尿,哄他睡。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这对一个尚未成婚的男子来说,真是件辛苦事,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过雪山时,马泽迎怕孩子冻坏,便拆开自己的棉袄掏出棉花,给孩子亲手缝了件单薄的棉衣。由于他的精心照料和抚养,这孩子虽然瘦成一把骨头,但终究活下来了,躺在未婚爸爸的背上到达陕北。马泽迎收养这个不知姓名的战友遗孤,在部队中一时传为佳话。马泽迎把孩子取名为勇毅。每当人们称赞他时,他总是富于感情地说:"无数革命者牺牲在战场上、征途中、刑场上、监狱里,作为他们的后代,从小失去了亲人的爱抚。我作为幸存者,是幸运的,帮助烈士抚养遗孤是应该的,不值得人们称赞。
我只有尽心尽责地把孩子抚养成人,才能对得起牺牲的先烈啊!"当马泽迎在抗大学习时,他的行为被同班女同学郭智勇所理解和支持,对马泽迎射出了爱情之箭,不久便结为秦晋之好,共同把马勇毅抚养成人。
岁月悠悠,马泽迎倾注在勇毅身上的情感,不只是父子情,还有绵绵不断的革命情、同志情、战友情。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