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华少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故事
有人谩骂他不近情理,六亲不认;有人讪笑他固执己见,心眼太实。
更多的人称誉他坚持原则,清廉耿直,光明磊落,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不贪、不占、不让",这是他著名的座右铭,合乎政策的能办的事,他不遗余力;不能办的,"泰山压顶不弯腰"。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第一副军长、福建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曾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中央军委纪委委员。要说权力不可谓不大,可他除了尽心尽责地为党为军队操劳外,"名利两忘",从未凭手中的权力为自己为亲属谋过私利。他的耿直倔强,他的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崇敬和钦佩。
他就是1917年11月出生于瑞金县壬田镇莲塘村、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朱耀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营青年干事、二团排长、代连长。之后参加了长征。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家乡闹着严重的粮荒,穷困得连稻谷种也吃得颗粒不剩。情急无奈之下,朱耀华的大哥只好心急如焚又满怀一线希望地来到部队,向他一五一十地诉述了灾情。
对一位农民出身的将军来说,他时刻忘不了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那一片故土是他灵魂的乐园,那五谷杂粮是他的生命之母。他深知没有种子意味着什么,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面对那样紧迫而严峻的形势,他一时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自己家里七八口人,为了为国分忧,竭微薄之力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他带头响应党的号召节衣缩食,自愿把粮食定量降到最低标准,过艰苦拮据日子。亲兄弟难得见面,只有粗茶淡饭招待,为此,他就已感到非常的惭愧与内疚,如果再使其空手而返,不能为乡亲们分担一份痛苦忧愁,又有何颜见江东父老,何以报答哺育之恩!
那时,他担任二十八军第一副军长。是的,在有些人看来,他能够调动千军万马,区区一袋谷种只要稍微"变通"一下岂不是探囊取物?可朱耀华不这样想。"公家的便宜我分毫不取!"他说到做到,言出行随,出格越轨的事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更何况去做!苦思无计之际,他下了狠心,要全家每人每月节约5斤粮食,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解决乡亲们的燃眉之急。他的想法得到全家人的赞同。于是,他挤出仅有的一点积余,用60元高价从军中预购了一麻袋稻谷让大哥带回去,并要大哥转达他对父老乡亲的问候与歉意。堂堂一军之长勒紧裤带自掏腰包送谷种,立即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莲塘村还流传着朱耀华另一个感人肺腑的逸事,大家讲起来至今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跷起大拇指连声叹服。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朱耀华已担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当时莲塘村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解放20多年了,晚上依然点煤油灯。对此,不了解内情的感到不可理解,甚至冷嘲热讽地说:"将军村,黑隆冬,煤油熏鼻孔,名声好听不中用。"大家决心争口气把电灯装起来。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置办妥当,只要装上一台变压器就算大功告成的时候,却为买变压器的一千多元钱没有着落而犯愁。"对!对!对!"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朱耀华,"据说他已经当了司令。那么大的官,拔个小指头,好比吃酥豆,他再原则,弄台旧的总可以吧!"大家一合计,便试着给他写了一封救助信。等呀,盼呀,乡亲们终于等来了他的回音和一张汇款单,只见信中写道"……家乡能安电灯,我很高兴并表示祝贺。说实在的,我不能满足你们的要求。部队是有不少旧的变压器,可我不能伸这个手,也不能开这个口子。我是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请原谅,我不能出别的力,谨寄上一千元聊表我的一点心意。"还要再说什么呢,将军的心比钢铁硬,比金子沉。
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来不得半点含糊,掺不得半点沙子。这是他一贯的人生准则。他最痛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不正之风,不管碰到什么场合,他都绝不会让步半分。为此,他没少挨人咒骂,也没少得罪朋友和亲戚。
"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了一位将军应有的光辉形象。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