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光磨难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山路曲折,坎坷不平,时宽时窄。1916年夏末的一天,在福建省汀州通往漳州的"官道"上,有六个小青年匆匆地走着,为首的是出身教师之家的高个子黄雨霖,他们徒步赶往漳州,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出国留学考试。

汀州至漳州,相距五百多华里的"官道",也就是沿着山的走势铺垫的鹅卵石路,只有岩至漳州才有三米宽的公路,可通汽车。黄雨霖一伙年轻人,虽然家庭出身不同,但志趣相投,这次考试是想离开现有的家庭,出国学好本领,回来报效祖国,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穷苦百姓。他们平常喜欢登山游玩,练就了脚力,忍耐性很强。赴漳州考试在黄雨霖的倡议下,五名同学一致赞成。他们血气方刚,天不怕地不怕,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山路。走晚了,就在路边小客栈住一宿,同睡一个通铺。到了龙岩时,有两位同学的脚底已磨出了血泡,用针挑破,脓水把脚板都浸湿了,同学中有人提议坐车到漳州。

黄雨霖的双脚虽然没有磨起血泡,也感到火烧火燎般地灼痛。他估计自己能坚持走路,让其他同学坐车到漳州。同学们执意要黄雨霖一起跟他们坐车去,并提出车费由他们五人承担。

黄亚光

黄雨霖婉言谢绝,仍徒步走完龙岩至漳州的二百多华里"官道"。公路虽宽些,但头顶上的太阳很毒,皮肤灼热,转而成了赤色。黄雨霖不退缩,一直坚持走到漳州城。这时脚板全磨起了血泡,血水把布鞋也染红了,痛得无法移动一步,脸、手臂也被暴晒得蜕起了皮。先到的同学们只好把他扶进旅馆。

漳州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留学考点之一,在这个考点上只录取三十名学生,而报考者高达二百多人,录取比例很小。黄雨霖他们边温习功课,边养脚伤。不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趁着考前的几天时间,被这个华侨之乡的繁华与富裕所陶醉,尽情玩乐,忘了来的使命。留学考试结果出来,黄雨霖排在第二名,同行的其他同学成绩也在三十名之内,实现了出国学习的梦想。在日本高等农林学校留学的两年里,他接触了外国的美术,小时候的绘画爱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业余画家,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留学期间,他耳濡目染他国的强大和富裕,想想自己祖国的贫穷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把"黄雨霖"改为"黄亚光",取"冲出亚洲,为国争光"之意。毕业后,他回到汀州从事绘画教育,接触了地下革命者,在汀州与其他进步青年教师一起办起了《汀州》杂志,"汀雷一声泄而洪"。黄亚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汀州时,黄亚光等人组织进步青年热烈欢迎起义将士,并在起义者的教育和鼓舞下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中共长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29年春,迎接红四军入闽作战,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又成为翻译毛泽东"狂草"的第一人。他从此舍小家为大家,虽然受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迫害,甚至差点被杀头,但他坚信共产党的路线是正确的。他参军工作后,调到国家银行工作,成为苏维埃共和国钱币、邮票的第一位设计者,也是"二苏大会"大礼堂门首上的十四个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作者。1934年,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和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等。不熟悉的人会问黄亚光那么高的绘画和书法水平是怎么练就的?黄亚光自己道出了成功的秘诀:"一个人要经得住磨难,经不住磨难的人永远成不了有用之才。"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