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带镣长街行的故事
江西赣南有一个县叫大余,大余县城有条以著名革命英烈刘伯坚名字命名的大街叫"伯坚"大道。人们走在这平坦的街道上,就自然而然的想起刘伯坚烈士,想起刘伯坚烈士不屈的精神风貌和他那可歌可泣的革命英勇事迹及他在狱中写下的浩气长虹的诗词———《带镣行》。
刘伯坚烈士1895出生在四川巴中龙岗寺(今平昌)的一个经济较为殷实的家庭,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完全可以继承父业过着平稳的生活。然而,在学校接触进步思想的青年伯坚却选择了投身革命的道路,1920年,年仅25岁的刘伯坚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地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于1922年6月同周恩来一道,创建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刘伯坚就担任了中共旅比(比利时)支部书记、旅欧总支委员。
1923年,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派他赴苏联学习并担任中共旅莫(莫斯科)支部书记。1926年8月回国,受党组织的委派,任国民联军政治部副部长。1927年7月接受组织安排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省暴动行动委员会委员。1928年再次赴苏联学习,两年后的1930年8月回国,任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委员,同年秋由地下交通线辗转来到中央苏区中心瑞金,任中革军委秘书长。1931年12月参加了宁都起义的组织和联络工作,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长征时,他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与项英、陈毅等人一起受命留守苏区,牵制敌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于都河实行战略大转移。
刘伯坚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赞同和拥护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政治主张,受"左"倾领导的排斥。他当时的职务是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就纠集数千倍于红军留守部队的兵员,向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扑来,反动派对待红色区域的政策是:"茅草过烧,石头过刀。"一时间,整个苏区到处呈现"无村不带孝,到处是狼烟"的凄惨景象。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项英和身负重伤的陈毅只好率领赣粤红军游击队潜入神奇的油山,坚持对敌斗争。
油山是座雄伟神奇的大山,它巍巍峨峨、横亘千里,它用隆起的脊背把中国南方版图切成了江西、广东两个省份;它把一杆高扬的红旗举起,让扑不灭的革命火焰在南方八省熊熊燃烧。项英、陈毅、刘伯坚等红军将领所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就是靠革命必胜的精神支撑着信念,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间与敌人进行穿插与反扑,突围与"清剿"的斗争。此后,这"千峰转不尽,千里万重山"的莽莽油山深处便有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1935年3月上旬,也就是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赣南闽西后的第六个月,刘伯坚与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山、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等率部从于都县南部山区突围时腿部负伤,不幸在安远县丰唐村鸭婆坑被数倍于己的敌人所俘,那天是1935年的3月7日。
刘伯坚被捕,敌人欣喜若狂,自认为抓到共产党的一个大头目,就可以把赣南的革命火焰扑灭。于是,同年3月11日,敌人将囚于大余县国民党监狱的刘伯坚转移到绥靖公署候审时,故意绕街一圈示众,企图让群众看看参加共产党闹革命的"悲惨"下场和鼓动百姓检举揭发革命仁人志士,使群众断绝与油山红军游击队的血肉联系。可是,国民党反动派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这种愚蠢做法,不仅没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让广大群众从刘伯坚身上看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阴霾满布的大余县城,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反动军警,荷枪实弹地押着当时腿伤未愈的刘伯坚走在大街上,看着越来越多的围观市民,戴着脚镣的刘伯坚昂头挺胸、正气凛然地向群众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必胜,国民党反动派必败的道理。与此同时,他还一路高唱《国际歌》,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铁镣叮当,步履蹒跚的刘伯坚还不时举起被铐着的双手向沿街观看的群众频频致意,令一街两岸肃然起敬。
面对铮铮铁骨的革命者,敌人的审讯一无所获,只好将刘伯坚关押于国民党粤军第一军军法处候审室。当天夜里,刘伯坚就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千古绝唱《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绝笔,万丈豪情、气吞如云,充满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丧心病狂的反动派见从刘伯坚身上得不到丁点东西,只好于3月21日在大余县城金莲山将刘伯坚等五名革命者一同杀害。
1962年8月1日前夕,叶剑英元帅为缅怀刘伯坚烈士。写下了《梁上伯坚来击筑》的诗篇:
红军抗日事长征,
夜渡于河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
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寄托了时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叶剑英与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之间深厚革命战友情。1934年10月18日,叶剑英率领红军野战军中央第一纵队离开于都,从县城东门渡口夜渡于都河。刘伯坚前往河边送别战友,与叶剑英等互道珍重,握手告别。叶元帅二十八年后作此诗,记叙了长征出发时他们依依不舍互相告别的情景,赞颂了刘伯坚与叶剑英之间的深厚感情。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