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昌威严主政的故事
贺昌在大革命时期就是一个职业革命家,曾当选为党的五大、六大的中央委员。他先后参加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担任过中共南方局、北方局书记。王明上台后,贺昌遭受打击。为了更好锻炼自己,他请求到中央苏区从事群众武装斗争。
1931年11月,经党组织批准,贺昌由吴德峰护送,到达中央苏区的兴国县,协助县委书记李坚真开展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在兴国工作期间,贺昌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领导兴国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扩红筹粮,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使兴国县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得苏区人民的爱戴。兴国因而成为中央苏区的模范县之一,受到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表彰。
1932年2月,贺昌奉调中革军委,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时因总政主任王稼祥工作繁忙和受伤有病,贺昌几乎承担了政治部所有的日常工作,倾注全部心力从事红军的政治工作。
贺昌主政威严,办事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政治部的所有文件和指令,贺昌都要亲自过目、审批。工作之余,他还经常给红军大学讲课,作形势报告,为《红色中华》、《红星报》、《战斗报》撰写《论红军最近的胜利》等文章。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苏大会上,贺昌被选为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大会后,贺昌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致力于红军的建设。
为了加强红军中的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战斗力,以配合第五次反"围剿",贺昌和王稼祥一起,于当年1月8日至12日主持召开了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贺昌在会上宣读的《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一文,刊登在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斗争》上。该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央红军三年来的政治工作经验,阐述了政治工作与红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红军政治工作的任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明确地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观点,这是我党历史文献上第一次正确论述红军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论断。文章还提出要把红军指战员培养"成为反帝的土地革命的为苏维埃事业与社会主义前途而斗争的自觉的阶级的武装战士",这也是很有见地的。
大会结束前,贺昌代表总政致了闭幕辞。这次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加强红军的建设,坚持根据地反"围剿"的革命战争,是具有重大作用的。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根据党的决定,贺昌留守中央苏区,坚持红军游击战争,临危受命为中央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
贺昌与项英、陈毅一道,于1935年2月上旬离开了于都黄龙井塘村,到达于南禾丰地区活动。在当时极为险恶、艰苦的环境下,贺昌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必须有准备迎接大风暴到来的思想,准备打他三年、五年的游击。"为了给准备突围的同志们充饥,贺昌不顾自己腿伤,带头杀掉赣南军区送给他代步的战马。3月9日下午三时许,贺昌率部从于南上坪的一座高山出发先行突围,当晚安全渡过濂江,到达会昌晓龙的天门嶂,遇敌89师阻击。10日凌晨,贺昌行至晓龙境内的归庄时被敌重兵包围。他临危不惧,在战斗的最后时刻,高呼"红军万岁"的口号举枪自杀,壮烈殉职。年仅29岁的贺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贺昌牺牲后,陈毅挥泪写了《哭阮啸仙、贺昌同志》一诗,表示深切哀悼,诗称"贺名播幽燕","主政见威严"。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