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大义之举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是毛泽东于1930年夏在戎马倥偬的行军途中,热情赞颂黄公略的著名词句。
黄公略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他从广州暴动、平江起义、转战湘鄂赣边区,直到中央苏区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一贯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威慑敌胆,屡建奇功。
黄公略是一个文武双全,既懂得抓军事又善于做政治工作的红军优秀指战员。他不仅拥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能书善画,草书楷书都写得很漂亮,经常挑灯夜读,书籍比衣服行李还多。他知人善任,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干部和专业人才在红军建设中的作用。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为了确保打好第一仗,毛泽东于5月15日亲到红三军军部,与军长黄公略一起,调查路线,在向导的帮助下,终于在东固至中洞大道的南侧找到了一条小路,确定红三军由这条路行进,实施攻击。5月16日,当红军主力三路大军在中洞向敌军发动攻击,将敌人包围时,黄公略率领隐藏在中洞南侧山林中的红三军,居高临下,从山上用战斗队形横压而下,犹如高山滚石,势不可挡。敌军出乎意料,一时溃不成军,惊呼道:"红军是从天上飞下来吗?"此役歼敌二十八师全部,师长公秉藩逃出重围,是为中洞大捷。当时在白云山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很振奋,不久挥笔填词赞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山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被人誉以"飞将军"的美名,传遍苏区。在江西苏区,曾流传一个"黄军长大义灭亲"的故事,尤其感人至深。
1930年岁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和指挥下,红军取得龙冈大捷的胜利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南移至宜黄、南丰一带,一面休整,一面做群众工作,准备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在龙冈丢掉了张辉瓒这个王牌师以后,如丧考妣。在加紧军事进剿准备的同时,又生一毒计,派员到江西苏区红军将领中进行策反。根据蒋的旨意,何键许封黄枚庄(黄公略的亲兄)为少将参谋,赏了一千五百元为招抚费,并言明事成后再赏光洋十万块,让他带着蒋介石致黄公略的亲笔信,前往江西苏区,企图策反黄公略。
进入苏区边境后,黄枚庄被带到了红三军团指挥部。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一面摆酒招待了这位"客人",一面电告红军总前委毛泽东、朱德候示。毛泽东复电:"这个问题由公略同志自己处理。"此时黄公略正在宜黄深入开展扩红、支前工作。一天深夜,接到总前委和毛泽东的电报,知道自己的大哥充当了蒋介石的说客,到苏区策反,怒不可遏,即对身边的参谋长陈奇涵说:"黄枚庄!我们不是兄弟了,是势不两立的仇敌!蒋介石、何键这些蠢材,要招抚我吗?那是痴心妄想,办不到,永远办不到!"陈奇涵听后,恳切地劝道:"军长,夜深了,你去休息,让我为你代笔作复吧!""不,这事非同小可,必须我自己来!"黄公略身披军衣,浓眉紧锁,他不顾母亲和妻子尚在敌人手中,沉思片刻,立即挥笔拟了给总前委和毛泽东的电稿。"在红军的沉重打击下,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失败,采取了分裂红军的可耻阴谋。我黄公略坚信革命必定成功,对蒋介石不抱任何幻想。我义无反顾,与黄枚庄一刀两断,并请求将黄枚庄处以死刑,将黄的口供印发各军,借以教育部队提高革命警惕。"
根据黄公略的意见,黄枚庄被处以死刑。他的脑袋被装在煤油桶里,用石灰密封后,送回长沙。何键一见人头,大惊失色,慌忙打发到湘乡老家安葬了。事后,红三军全体指战员和当地数千群众在宁都青塘召开了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的动员大会。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前几天,蒋介石派黄军长的哥哥来诱降他。黄军长毫不动摇,大义灭亲,把他的反革命哥哥杀了。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我们的事业有这样的同志为之奋斗,还能不成功吗?"
1931年9月15日,红三军在向瑞金转移途中,遭敌机袭击。
黄公略为指挥,掩护部队隐蔽,不幸在东固的六渡坳中弹牺牲,年仅33岁。次日,毛泽东在兴国莲塘主持召开了公略同志的追悼大会,朱德等军政首长都参加了。主席台两侧写了一幅挽联,高度赞扬了黄公略的一生: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尔后,中央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为纪念黄公略,以东固、富田为中心设立了公略县,将一所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在瑞金叶坪建立了公略亭,供后人瞻仰。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