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从容就义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2年2月,他在莫斯科考察时,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瞿秋白开始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瞿秋白曾任党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长。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会后担任党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他在策划和组织南昌起义、秋收暴动的过程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他在党内虽然职务很高,却从不摆架子。他为党做出了重大贡献,却从不借以炫耀人前,而总是把自己起的作用放在别人后边。他多次对人说:"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论军事,我不如贺、叶挺"。

瞿秋白

有一次,一位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对他说:"你宣传列主义还是可以的。"瞿秋白听了后摇头说:"这方面我比陈独秀、李大钊差远了。早在五四时期,他们就大声疾呼宣传改造中国必取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而当时我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呢!"

上海,瞿秋白身居险境,以病弱之躯,受党中央委托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和鲁迅结为亲密战友,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瞿秋白在白区工作时,对毛泽东、朱德领导创建的苏区非常关注,向往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后来他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临去苏区前夕,瞿秋白向鲁迅告别,促膝长谈至深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亲笔书赠瞿秋白的一副立轴,瞿秋白一直视为珍宝收藏着。他带着党的重托,带着挚友的嘱咐,离开了上海。

1934年2月初,正是春寒料峭之际,瞿秋白化装为医生,沿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从上海到达瑞金。

早在1931年全苏"一大"期间,瞿秋白便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并被任命为教育人民委员(即教育部部长),因在上海与鲁迅一起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未能到职。这次抵达瑞金后,即到教育部主持工作。瞿秋白到职三个月,就同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一起,从苏区实际出发,制订出一套《苏维埃教育法规》,并使之落到实处。在这些法规的条例中,强调改善教学方法,正确安排课程,注重师资建设,力求教给苏区学生更多切合革命战争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瞿秋白在沙可夫去苏联疗养时,接任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在此期间,报社成立了通讯部,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信息通讯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报纸内容。他与袁血卒一道,经常伏案写作、审稿、编排,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期,即苏区中央局突围转移北上时为止。苏区的文艺工作也是在瞿秋白领导下,由教育部隶属的艺术局统管的。瞿秋白以红军大学为中心,聚集了李伯钊、钱壮飞、胡底、赵品三、石联星等一批文艺精英,创办了苏区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苏维埃戏剧人才,经常下乡巡回演出,举行盛大会演,搞得轰轰烈烈,很有起色,深受苏区军民的赞赏和喜爱。瞿秋白患有肺病,身体很坏。但他不但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工作,卧床处理文件,而且还常去看望患病的战友。有一次,王稼祥感动地说:"你带病看病人,我们病好后一定去看望你。"战友们看见他瘦弱的身体,有时设法弄来一条和几只蛋,当煮好送到他跟前时,他总是盘问从哪里来的,推让着不肯吃。有一次邓颖超从几里路外亲自跑来,送点面粉和白糖给他,并亲手煎了几张糖饼给他吃,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算得上是最好的营养品了。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身患重病的瞿秋白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徐特立临行时看望秋白,秋白嘱咐他的身强力壮的马夫跟随徐老出征,并把自己的一匹好马换给了徐老。

瞿秋白留下后,兼任中央局宣传部长。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不致使敌人察觉,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确保《红色中华》按期出版,组织剧团下乡演出,参加扩红、征粮工作等,忠贞不贰、鞠躬尽瘁,坚持最后的斗争,直到离开中央苏区后在福建长汀的濯田被俘,慷慨就义为止。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