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先行官陈潭秋的故事
1933年初夏,陈潭秋和谢觉哉结伴,扮成商人,乘船离开上海,取道汕头,前往中央苏区。到苏区后,陈潭秋出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10日,正值中央苏区和红军处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陈潭秋同志又调任临时中央政府粮食部长,为苏区筹粮日夜操劳,呕心沥血。
那时候粮食工作十分重要。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企图困死、饿死根据地军民,同时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粮食日益困难。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保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给,满足苏区工作人员的粮食需要,照顾红军家属的补助粮、优待粮,防止敌人和奸商抢粮毁粮等等,都必须把粮食工作抓好,这是苏区军民生命线上的斗争。
陈潭秋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着征粮、购粮、调粮、运粮、节粮、保粮的重任。时间紧迫,斗争复杂,工作成败关系全局。陈潭秋身上的担子重啊!
江西的二三月份还是比较冷的。在寒风刺骨的初春,陈潭秋部长脚穿草鞋,头戴斗笠,亲自奔忙在苏区的穷乡僻壤。有时他跋山涉水,赶不上吃饭,就饿着肚子,从无怨言。在苏区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陈潭秋的坚强领导,仅用一个半月,就收集到谷子60%以上,现款计划指标约40%,初步保证了红军及后方机关的给养。
但是战争仍在继续。春耕刚过,猛烈的扩红运动开始了,仅五、六两个月就扩大红军近五万人。这时,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粮食部尽快筹粮借谷24万担,以保证红军作战需要。当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库早已用空,一下子要筹集这么多粮食,难度是很大的。陈潭秋仔细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粮食分布情况,根据中央政府的征粮政策,没收地主粮食,征集富农粮食,开展群众性的节粮运动,广泛向群众借谷,因此到八月份就完成了任务。在借谷运动中,陈潭秋还亲自印发了借谷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印有100斤、50斤等各种票面,在群众中很有信誉。陈潭秋响应毛泽东"粮不够,瓜来代"的口号,在百忙中开荒种菜,在节约粮食方面作出了表率。
当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号召,要求每人节省三升米捐助前线红军。陈潭秋带头节粮,在原来节粮的基础上每天再省二两米。中央粮食部的全体同志热烈响应了他的号召,并向中央各机关、部门发出了"节粮挑战书"。很快,财政部、教育部、劳动部、国民经济部以及各省、区、县都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节粮高潮。陈潭秋工作繁重,体格魁梧,还要经常上山下乡,他那份饭自己都不够吃,有时还要省给其他同志吃。谁也不忍心吃他省下的那份饭,他就硬逼着同志吃下去。为了征粮、筹粮,陈潭秋脸庞消瘦了,眼睛凹下去了,草鞋磨破了,可他仍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日夜操劳着,奔波着,从不停歇。
到秋收时,陈潭秋又根据中央政府发出的通知,领导了中央苏区第三次筹集粮食60万担的突击运动,发动群众,统一筹借,胜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红军长征前夕,中央指示粮食部要给部队筹备五至七天的粮食。这又是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要集中几十万斤粮食真不容易啊!还要把几十万斤谷子碾成米就更困难了。陈潭秋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昼夜不眠地工作着,上下齐动手,军民齐努力,终于完成了红军出征前的储粮任务。
在中央苏区斗争的艰苦岁月里,陈潭秋煞费苦心,不辞辛劳,上任八个月,三次出色地完成了征粮任务,保证了战争的需要,真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好粮食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新疆和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同志被地方军阀盛世才杀害。
1980年初夏,王观澜视察瑞金时,曾挥笔赋诗一首,怀念陈潭秋。诗云:
昔日豪情今未休,
风云变幻济同舟。
缺粮缺钱艰难日,
重访红都忆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