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大将转战千里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张云逸是1931年3月率领红七军五十八团从广西抵达江西永新的。他为红七军这支英雄部队千里跋涉、艰苦转战、胜利到达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云逸系广东文昌县人。1929年12月11日,他同邓小平一起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七军组建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开创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此后,主力转战于桂黔湘粤边境地。

张云逸

1931年1月缩编为五十五、五十八两个大团,准备转战到江西苏区去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会合。在过乐昌河时,部队被敌截断。政委邓小平率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一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从乐昌河畔渡河后转经仁化,历尽艰辛,于2月抵达江西崇义。军长张云逸率领五十八团一部和军部直属队及后勤人员,因敌阻击未能过河,即返梅花地区休整。

第二天清晨,张云逸把部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被敌人消灭,一条是战胜敌人,去找中央红军!大家看走哪条路好?"几百人齐声答道:"找中央红军去!"张云逸接着说:"对!这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到处有敌人阻拦我们,追击我们,几个连的战斗人员能对付得了吗?不能!因此,我希望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战士,都能武装起来,用实际行动告诉敌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打不垮拖不烂的!"部队指战员从军长刚毅的神态中深受鼓舞,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跟着张军长,就一定能到达江西苏区,同中央红军会合。

于是,经过整顿,部队甩掉了大行李,安置了重伤病员,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配合、引领下,终于渡过了乐昌河。过了乐昌河,部队进入湘南。敌人不断堵截、追击。为了保存实力,胜利到达江西苏区,每当部队出发前,张云逸都要做思想鼓动工作,勉励大家百折不挠地去争取胜利。他特别强调在长途、连续的行军中,注意适当的休息,规定十里一小休,二十里一大休,既使大家不至于太劳累,又使掉队的同志能跟上队伍。到达宿营地后,他又强调要烧热水洗脚,以消除行军疲劳。在张云逸的坚强领导下,部队团结一致,斗志昂扬,于1931年2月中旬,进至湘南酃县的黄泥潭游击区。

这时,奉命前来联络、接应红七军的湘东南独立一师第三团,在团政委王震率领下到达酃县。于是,3月14日,红七军五十八团与独立师三团在酃县十都圩附近的一个山上会合。红七军转战千里,体力疲劳,服装破烂,大部分战士们单衣过冬。军长张云逸穿的和盖的就是一件破大衣。会合后,两军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斗争经验。两支红军在张云逸统一指挥下,在酃、茶几次击溃湘军的进攻后,到赤色的莲花县城与独立一师第一、第二两团会合。随后,于3月下旬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永新。

红七军五十八团到达江西苏区后,受到苏区人民的热情接待。部队补充了棉衣,安置了伤病员,得到了休整。红军指战员在转战途中吃尽了丢失根据地的苦头,到了根据地像回到了娘家,感到格外亲切。

4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在反对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了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活动,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指示,红七军五十八团和湘东南独立师、红二十军一七五团联合行动,组成河西临时总指挥部,由张云逸任总指挥,曾炳春任政委,滕代远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三支部队,于4月4日攻克吉安永阳镇。

永阳战斗后,张云逸从缴获的一张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得悉,红七军五十五团正由李明瑞、许卓率领,取道遂川北进。于是,总指挥部决定,由张云逸和王震率领红七军五十八团和湘东南独立师南下接应五十五团。4月上旬,红七军的五十五团与五十八团在江西永新天河胜利会合,并在永新城召开了会师大会。两支部队会合后,红七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打安福,进占莲花,解放茶陵,直捣酃县,连战皆捷,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反"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1931年7月11日,张云逸和李明瑞奉命率领红七军渡过赣江,在于都县桥头圩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从此,红七军划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中的一支旅。在1931年11月7日召开的"一苏大会"上中革军委和临时中央政府高度评价了红七军的战绩,特奖锦旗一面,上面写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转战千里。

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