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大王徐特立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乐道清贫、甘于奉献的徐特立,不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最崇敬的老师,而且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就被誉为"扫盲大王"。

1930年底,瑞金叶坪的村道上,一位身穿长衫,步履疲惫,背挎着一个布袋,手里一把油脂伞的老者,一路打听朝谢氏宗祠而来。当接近古樟树下一幢民宅时,旁边的红军卫兵拦住了他的去路。

警卫人员从老者贴身衣兜里掏出的介绍信得知要找毛泽东时,就把老者带到了正在办公的主席身边。毛泽东抬头一看,惊喜地发现来者,忙离开座位,趋步上前,紧握他的手说:"先生,您来得正好,我天天盼啊!"

毛泽东天天盼的是自己的老师徐特立。53岁的徐特立是从苏联回国后,多次辗转,追随自己的学生来到中央苏区的。他的到来,使毛泽东思索已久的苏区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彻夜的师生交谈以后,毛泽东特地请徐特立起草一个适合苏区特殊教育的方案,并请他着手对兴国的教育多做些工作,从中获取经验,以指导整个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

徐特立

在兴国县长冈乡调查研究时,徐特立找了七八位青年妇女交谈,了解到她们都不识字。几个红军家属说,丈夫当红军去了,寄了信回来,自己不晓得的事别人先晓得了;家里分的田乡苏会代耕,想告诉男人不要牵挂,要安心打仗,也要东求西托请人代笔。

夜已深了,一天下来,徐特立却难以入睡。扫除文盲是当前解决苏区群众中的一个切身利益问题。于是,他连夜起草了一个《扫盲教育方案》,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办法,得到毛泽东的赞同。

中央苏区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就在徐特立来到兴国的半个月内,人们一夜之间醒来,在赶集上市的路上,在通往村外的墙上,在小小的村堂里,出现了一块块识字牌,并有老师站在那里,给每人教书识字,就连过往行人、赶墟的老表,不识得牌上的字,也不能脱身离开。另外,各村都办起了列宁小学和夜校。大的村一村一个,小的村四五个村联合办一个。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扫盲就在兴国铺开。

在扫盲运动中,徐特立还提出"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等一套"以民教民"、"互教互学"的群众识字教学法,使识字运动和扫盲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有了兴国的经验,此时担任苏区教育部代部长的徐特立便自己起草和签发了《消除文盲协会章程》、《夜校办法大纲》、《识字班工作》等文件,在中央苏区推广。

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1933年召开的全苏教育大会决定,将各级识字运动委员会,更名为消灭文盲协会。并规定:千人建立一个俱乐部,五百人中一个小学,百人中一个夜校,十六岁以上大多数都进识字班。一时间,根据地夜校、识字班等扫盲学校蓬勃兴起,到1934年2月,江西福建、粤赣三省有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识字人员155371人。作为苏区教育部部长,徐特立成为名副其实的"扫盲大王"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