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专家林伯渠的故事
林伯渠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苏区五老"之一。他原是国民党的一位元老。当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他毅然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财政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林老化装潜入香港,从日本到达海参崴,与徐特立、何叔衡、叶剑英等同志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来留在苏联远东边疆中国苏维埃党校任教。
1932年下半年,正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时,林老断然放弃在苏联安定的教学生活,回国参战。他于1933年3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又兼任财政部部长。
林老一上任,首先狠抓粮食问题。当时,红军已扩大到十万,大量需要军粮,而一些奸商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因此粮食问题成了苏区财政中头等重要的问题。林老一面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面大力开展粮食收集工作。5月,国民经济部相继发出一、二号训令,布置各县国民经济部召开区、乡代表联席会议,发动群众节省谷物卖给粮食调剂局,倡导筹办粮食合作社,制定《谷仓管理委员会规则》,对粮食的运输、保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措施对根据地内粮食的收集和贮存起了重大作用。其次,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1933年8月,林老在叶坪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大会就发展合作社、推销公债、健全粮食调剂局、开展对外(白区)贸易、筹款、培养干部、加强边区与新区工作等问题作出了决议。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它使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运动得以迅速开展。
第三,组织群众熬硝盐,粉碎敌人的封锁。林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天,他去一个老百姓家,进屋便闻到炖鸡香味,户主请他喝鸡汤,他尝了一口,没有咸味,经询问始知无盐可放。回到机关后,他在人民委员会上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毛泽东支持林老的意见说:"是啊!
没有盐不好吃饭,即便有鸡也吃不下去。"不久,一个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在苏区开展起来。林老与群众一道动手熬制,缓解了群众的缺盐之苦,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第四,执行毛泽东的财政工作方针,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林老是务实的,在实践中深感"左"倾领导者的一套做法不切实际,说:"吃过洋面包的人的办法看来不行。"而对毛泽东提出的"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的财政工作方针是十分赞赏的。为了实践毛泽东的这一方针,林老一方面通过财政部配合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工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开展对外贸易等;另一方面增发纸币,建立金库,健全预算、决算、审计、调配、供给、会计等一系列财政制度,开展"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
的运动等等,因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上保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求,并使前方部队、后方机关和群众生活都能维持并略有好转。
1934年1月,林伯渠参加了全苏"二大",并作了《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报告。此后,他根据毛泽东在全苏"二大"制定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组织工农业生产,开展对外(白区)贸易,支援革命战争,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红军长征前夕,曾任中央工农检察部长、临时法庭主席何叔衡,在梅坑备清酒花生,邀林伯渠"作竟夕谈"。两老促膝谈心,彻夜未眠。临别前何老将身上穿的一件毛衣赠给林老,然后在晨曦中握手道别。林老感怀至深,特作《别梅坑》诗一首以纪念: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