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的成才故事
路易·巴斯德生于1822年,是法国微生物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22年12月27日,路易·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一个叫洛鲁的小城镇里。他父亲是鞣革工人,母亲是农家女。
1843年8月,巴斯德升入高等师范学校。在上大学期间,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都要用实验来验证。因为他整天埋头于实验室,所以被同学们笑称为"实验室的蛀虫"。
1864年,24岁的巴斯德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通过了物理教授资格考试。他被任命为发现溴元素的著名学者巴拉尔先生的实验室助手。他一面做助手工作,一面撰写博士论文。一年以后,巴斯德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巴斯德热衷于结晶化学的研究。他细心观察反复实验,终于发现原来是组成两种酒石酸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后来,以巴斯德这一发现为基础,出现了一门名为"立体化学"的新学科。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为新创立的里尔大学化学教授兼总务长。他除教书和管理学校事务外,还研究发酵现象并发现了乳酸菌。这一发现推翻了发酵与生物无关的理论。用巴斯德的理论指导生产,大大提高了酒精的产量。1860年,科学院授予巴斯德实验生理学奖。
一次巴斯德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疑问:引起发酵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们都认为生物是自然产生的,腐肉中自然就长出蛆来。但巴斯德却没有盲目地认同,他设计了一种口很小、颈细长弯曲的曲颈烧瓶,烧瓶内放入易腐溶液,然后用高温杀灭微生物。由于空气中漂浮的微生物孢子不易通过细长弯曲的瓶颈,瓶内的溶液放置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变质。这充分说明了微生物不是自然产生的。
1862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后来,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变质的葡萄酒中有一种不知名的微生物在大量繁殖。巴斯德作了无数次实验,发现将酿成的葡萄酒加热到50耀60℃并保持一段时间,引起酸败的微生物孢子就会死亡,这就是他发明的防腐法———巴氏消毒法。他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把它公布于众。他认为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这种信念,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
当时有一种称为小黑斑病的蚕病正在法国南部流行,这使得当地的养蚕业主受到很大的损失。经过两年的研究,巴斯德发现只有选留健康的蚕卵,才是避免小黑斑病流传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许多人都不相信一位化学教授能解决生物学难题。第二年,那些按照巴斯德方法做的养蚕人都获得了成功,恪守旧法的人则又一次蒙受了巨大损失。
1868年10月19日,巴斯德突发脑溢血。但病床上的他仍念念不忘一种蚕病———软化病的研究。他请学生作记录,口授了一篇论文。当论文送到科学院时,许多著名学者看后都惊叹不已。到12月,他终于可以起床了,巴斯德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列。他把预先选定的蚕种(包括健康的、患小黑斑病的、患软化病的)分送给养蚕人,让他们亲手作实验。很快,巴氏预防法在法国得以推广,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巴斯德试图探讨一个医学奥秘:人和动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参与。医生格兰怀疑伤口化脓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关,所以他邀请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传染病和化脓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议将外科手术器具放在火焰上烧灼,以杀灭微生物,但当时大多数医生都不承认巴斯德的学说。
1876年9月,巴斯德代表法国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养蚕大会。巴斯德的理论和实验,得到了大会的一致肯定。回国后,他拖着不太灵便的病体,又开始了对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是在家畜身上发生的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它给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还会传染给人类。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了病畜的血液,终于发现了炭疽杆菌。他在牧场实地考察,发现是蚯蚓将埋葬的死畜身上的病菌带到地表,污染了牧草,家畜吃了这种牧草后患上了炭疽病。
既然找到了炭疽病发病的原因,那么该如何预防呢?巴斯德从对鸡霍乱的研究中得到了启发。他发现,把鸡霍乱菌培养液放置一段时间,再注射到健康鸡身上,只会引起轻微的症状,被注射过的鸡痊愈后,就对鸡霍乱病有了抵抗力。
于是,他把炭疽杆菌培养液在42℃恒温下保存10耀12天,然后制成了疫苗。注射过疫苗的家畜果然有了免疫力,不会再感染炭疽病了。
1882年5月,巴斯德和助手们在姆兰村用50只羊公开作实验,给其中25只注射了疫苗,另外25只羊不注射。几天以后,给50只羊全注射上毒性很强的炭疽杆菌培养液。结果,注射过疫苗的羊安然无恙,没有注射疫苗的羊全都死于炭疽病。实验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法国。法围政府给巴斯德和他的两位助手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们所作的贡献。
1882年8月,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鸡霍乱和炭疽疫苗的报告,与会代表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家衷心的敬意。同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国研究院院士———这是作为一名学者的最高荣誉。
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来拜访巴斯德,问他能不能制成狂犬疫苗。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伤之后,也会因患上狂犬病而很快死亡。在此之前,狂犬病是一种不治之症。
巴斯德很快投入到对狂犬病的研究之中。他取出病犬的脑,然后加水研磨,把制得的液体直接注射到健康家兔的脑里。几天后,兔子便得狂犬病而死。巴斯德立刻取出死兔的脊髓,又注射到健康家兔的脑里……如此重复下去,作了近100次实验,终于制成了毒性很强的狂犬病毒培养液。
巴斯德发现,把死病畜的脊髓放置在空气中,14天之后就会完全失去毒性。将此脊髓用蒸馏水研磨后制成疫苗,给几条狗注射,接着用放置13天的病畜脊髓制成的疫苗注射……最后用刚死的病畜脊髓制成的疫苗来注射,结果实验的狗都安然无恙。
1885年7月的一天,一位少妇从遥远的乡村赶到巴黎,请求巴斯德救救她被疯狗咬伤的儿子。巴斯德犹豫了,但是望着忧伤的母亲,他觉得有义务作一次救人的尝试。
他在10天中连续给少年注射了十几针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虑的巴斯德都彻夜不眠,5天、10天、1个月过去了,少年终于恢复了健康并安然返回家乡。消息传开后,国内外络绎不绝的患者蜂拥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不停地忙碌着。
可研究室太小,设备太差,巴斯德向科学院提出建议:建立新的诊疗所。由于长年的过度工作严重损害了巴斯德的健康。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的脑溢血又发作了。他倒在写字台上,舌头麻痹,说不出话来。
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国总统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望着宽敞的实验室和良好的设备,此时已不能言语的巴斯德感到了莫大的喜悦———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病中的巴斯德仍每天以缓慢的步伐从家走到研究室,为狂犬病患者治疗。
1895年6月13日,巴斯德走下台阶乘马车去疗养地,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与研究所的永别。这一年9月28日凌晨,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