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成才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市人,著名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从小就对数学十分热爱。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数学研究之中,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

陈景润

有一次,陈景润去人民大学看望一位老师。他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又思考起他的数学问题,突然,"啪"的一声,陈景润觉得被人撞了一下,他不禁叫道:"哎哟,是谁撞了我呀?"可是当他抬起头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撞到一棵大树上了。还有一次,陈景润带着两个窝窝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看书、查资料。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他觉得肚子有点饿,便拿出早上带的窝窝头、咸菜,一边吃一边看书,越看越入迷,连图书馆下班铃响了,他都没有听到。图书管理员下班前在书库门口大声喊道:"下班锁门了,请各位同志离馆。"陈景润还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中,管理员锁上书库大门走了,他还在钻研、阅读、思考、演算。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过了很久,他被一道题难住了,需要翻阅昨天晚上在家里的计算结果。他急匆匆向大门走去,到了门口才发现大门已经锁上了,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于是他便又回到原来的位子上接着看书。这天晚上,陈景润在图书馆整整看了一夜的书。从以上这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陈景润对数学的痴迷程度。

1957年,陈景润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教授寄来了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论文。华罗庚教授认为,陈景润是一位有培养前途的数学人才,决定调他来研究所工作。

其实早在解放前,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他的一位数学老师,原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沈元教授(曾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现为中科院院士)就曾说过:"1742年,德国的中学教师哥德巴赫猜想,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不过200百多年来还未得到证明。所以,‘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数学难题。这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听了教授的启发,陈景润暗下决心,一定要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现在,陈景润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了,他开始向数学高峰努力攀登了。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1966年陈景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证明了(1+2)。1973年,他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经公布,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被世界数学界命名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这座多少人毕生追求的数学高峰。

证明(1+2),是陈景润凭着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勤奋的努力所取得的,这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结果(1+1),仅剩一步之遥了。当然这一步的跨越有着难以想像的困难,但相信勇于攀登、不畏艰难险阻的人,一定会继承陈景润的事业,摘下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