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的成才故事
童第周生于1902年,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童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名叫童家的山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个秀才,在村里办了一家私塾,童第周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一个私塾先生要养活这么一大家人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少年时代的童第周根本不可能到外地去上洋学堂,只能随父亲在村子里的私塾念书。
几年之后,二哥被聘为宁波一所中学的教员,童第周便随二哥来到宁波,他在宁波师范预科念了一年,便决定投考宁波颇有名气的效实中学。
二哥知道了童第周的打算后,急忙加以阻止。他对弟弟说:"效实中学三年级全用英语讲课,你在师范预科学的那么一点英语根本不够用,不要说你考不上,即使考上了,你也跟不上班啊!"
童第周告诉二哥,自从他有了投考效实中学的念头以后,他就在英语上格外下了一些工夫。而且,考期在暑假之后,他还有一个假期可以准备功课。因此,对于进入效实中学,他充满信心。
二哥见弟弟如此有志气,也就不再阻拦。童第周参加了插班生的考试,果然被录取了,只是在录取者的名单中他是倒数第一名。
但进入效实中学后,他的英语无法达到听课的水平,几何也使他伤透了脑筋。然而,童第周并不因此而气馁。为了使英语和几何成绩能够尽快赶上去,他起早贪黑地刻苦攻读。
一年下来,他不仅英语成绩不再落后,而且数理化成绩也名列前茅,几何还考了100分。
童第周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来,在蔡堡教授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又对胚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这竟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1930年8月,童第周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留学。
热情的女房东介绍他去比京大学校长、第二国际党员勃朗歇尔教授那里工作。童第周到比京大学的第一天,勃朗歇尔就领着他去参观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助手道克。当时,这个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难度极大的实验———剥离青蛙卵的卵膜,但是几年来,也没有成功过。卵膜的剥离成了实验工作的拦路虎。
第二年春天,勃朗歇尔教授病倒了,由道克接替实验室的工作。有一次,道克做青蛙卵膜的剥离手术又未获得成功。于是,他对童第周说:"童先生,我看你的手很灵巧,你是否愿意试一试这个令人头痛的剥离手术?"
童第周坐到了解剖显微镜旁,操起一把尖利的钢镊,把一个青蛙卵钳到玻璃盘中,然后用一根钢针在卵细胞上轻轻一刺,胀鼓鼓的卵细胞立即松弛下来,变成了扁圆形。然后,他又用两把尖利的钢镊同时夹住卵细胞的中央,均匀地向两边一撕,卵膜立即被剥离得干干净净。整个手术过程用了不到5分钟。
站在童第周身后的道克看到这种灵巧而又娴熟的动作,情不自禁、使劲地摇晃着童第周的双肩:"中国人了不起,真了不起!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实验室的其他人也围了过来,问童第周使用了什么"魔法"。
童第周一边重复着刚才的手术,一边解释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卵内有压力,所以剥离就很困难;只要先在卵膜上刺一个洞,卵内压力就会降低,这样剥离手术就容易多了。"
从此,童第周赢得了更多的信任。经道克推荐,他所撰写的一篇关于"定位受精"的论文于1931年发表,并作为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从而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年夏天,童第周同道克一起来到了法国海滨实验室,做海鞘的研究实验工作。他的才能在这里又一次显露出来,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夏末秋初,他又返回了布鲁塞尔。就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东三省的大举入侵。
1933年底,童第周绕道英国,踏上了归国的路途。童第周回国后,先是受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然后又到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当时的复旦已从上海迁移到了四川重庆附近的北碚。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商店,发现那里有一架旧显微镜在出售,可价格却高达6万元。对于他这个穷教授来说,6万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第二天,当他再次来到这家商店时,发现价格竟然涨到了6.5万元。
从那以后,童第周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都要有意无意地转到那里看一看,生怕它被别人买走。童第周的妻子叶毓芬卖掉自己全部的首饰,又向亲戚朋友去借,最后终于凑够了买显微镜的钱。
有了显微镜,科研工作便顺利地开展起来了。高质量的论文一篇接一篇地从这个小镇寄了出去,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界的密切关注。
1943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重庆考察,特别提出要见童第周。童第周领着李约瑟到几个鱼缸旁边转了一圈,然后来到了显微镜前。他对李约瑟说:"您刚才见到的,就是我的全部家当。"
李约瑟感到相当吃惊:"难道你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研究工作的吗?"
童第周点了点头。
"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李约瑟赞叹道。
临别的时候,李约瑟又问童第周:"布鲁塞尔的实验条件很好,为什么你没有留在那里,而偏要到这里来搞实验呢?"
童第周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我是中国人。"李约瑟听得出这句话的分量。他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有志气。"小镇上的会晤,给他们两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来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了遗传学体系,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童第周十分尊敬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但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他: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之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来控制的。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只能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
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惟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证明。童第周和他的研究小组以金鱼和鲫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
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取决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出了其主动、积极的作用。
童第周的成果引起了整个生物学界的关注。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来华探亲,特地参观了童第周的实验室。他回到美国以后,立即给童第周写信,提出了合作研究的愿望。这以后,童第周和牛满江共同进行以金鱼和鲫鱼作为对象的实验。
经过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这种鱼虽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利落的单尾。在他们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出现了单尾的性状,占总数的33.1%。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人们亲切地把这种鱼称为"童鱼"。
粉碎"四人帮"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虽然这时他的脑血管和心脏都出现了明显的病症,他仍然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科研工作。1979年3月30日,科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辛劳忙碌中陨落了。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