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成才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孙思邈(约581-682)是我国唐朝杰出的医药学家。由于他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代医学界誉为"药王"。

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是医药学的集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沅(现在陕西省耀县的孙家源)。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而且经常见到穷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没有钱医治,只能悲惨地死去,加上自己对疾病有着切身体会,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信念:"要认真学习医术,当个医生,好去救治成千成百的病人。"

孙思邈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孙思邈认真学习古代的各种医书,学习各种知识性的书籍,青年时代他的学识已十分渊博。

青年时的孙思邈就开始给人看病,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名声也越来越大。宫廷要召他去做医官,但孙思邈宁愿留在民间行医,也不肯当官。

孙思邈用自己高明的医术为穷人看病。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金,还免费送药,而且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还亲自为他们熬药。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来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里滴出来。后边跟着一个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婆婆。孙思邈连忙赶上去问:"老婆婆!棺材里装的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老婆婆回答说:"死了有几个时辰了。"孙思邈说:"打开棺材,让我看一看好吗?"老婆婆一听,拉住孙思邈说:"您是医生吧?我的独生女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没生下来,倒把她的命送掉了。今后的日子,叫我怎么过呢?她已经死了。您还救得活她吗?"孙思邈回答说:"可以试一试。

看流出来的血,可能还有希望。"

于是大家动手,把棺材盖打开。孙思邈走近一瞧,那妇人脸色苍白,没有一点儿血色,仔细摸了摸脉,觉出还在微弱地跳动。他赶紧选好穴位,给病人扎针,还用了特殊的捻针手法。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地生了下来,产妇也渐渐睁开了眼睛。孙思邈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药来,给产妇服下,不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了过来。大家看到孙思邈救活了母女,惊奇地称赞他是神医。

孙思邈不仅广泛地收集民间药方,而且还亲自到家乡附近的五台山去采药,亲自加工炮制。他把长期搜集到的方子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书,叫《千金要方》。

孙思邈有着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举例来说,人的全身有649个穴位,其中300对双穴(就是在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名称相同,位置对称),49个单穴(位于身体的正中线,不成对),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弄错了,说双穴有301对,单穴只有48个,总数是650个。后来他发现这一数字不准确,就在《千金翼方》里更正过来了。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书里一共记载了药方6500多个,这些药方不仅数量多,而且治疗效果也很好。后来,人们为了广泛地传播这些药方,把其中比较重要的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家常到的地方。这种碑就叫"千金宝要碑"。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把孙思邈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不仅注重医术而且还注重自我保健,他从小多病,却活了101岁,这与他注重保养身体,讲究卫生,经常锻炼身体是分不开的。

孙思邈提出要人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劝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要按时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细嚼慢咽,吃饭以后要漱口。他每天都要练气功,锻炼身体,常常到野外采药,呼吸新鲜空气。孙思邈在100岁时仍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但能看书写字,而且完成了《千金翼方》这部巨著。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