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的独创之处
钟南山于1931年出生,是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受聘为国际胸科学会特别委员、国际胸科学会亚太分会理事、联合国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及剑桥国际学会会员,2005年4月13日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医学会七任会长中的第二位学者,此前多年,中华医学会会长一直由卫生部长兼任。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蕃原是中山医科大学一级教授。钟南山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医学熏陶,立志要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70年到广州医学院进修;1979年4月到英国进修,1981年8月回国;他父亲对他要求很严,从没有表扬过他,只有他在英国留学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父亲才赞扬他英语进步很大。他父亲深知严师出高徒的哲理。
他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他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他是几十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与临床医学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攻关课题、卫生部及省科委重点课题;有13项成果获得了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科委及广州市科委的奖励。其中,他研制的GD微型高压,最高呼气流速仪获198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转基因因子研究》获1982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获1994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球医学界都享有盛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给记了特等功,广州市授于"抗非英雄"称号.。
2003年初从广东爆发了一种奇怪的肺炎病:持续高热,干咳,肺部经X光透视呈现"白肺"(即双肺部炎症呈弥漫性渗出,阴影占据了整个肺部)。使用各种抗生素却毫不见效,情况越来越严重,传染率高,死亡率高。这是一种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与典型肺炎不同,呈非典型肺炎症候;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干咳、呼吸困难等肺炎症状,如抢救不及时,病人容易死于呼吸衰竭或脏器衰竭,它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很快就漫延到全国,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形势十分严峻,广东省采取紧急措施,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医学界有一种说法,没有医生把危重病人揽到自己身边的。但是钟南山却认为:"鉴于广州呼吸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同时又考虑到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是多么高贵的品德,难怪当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做的一项电话民意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1200位受访民众中,有89%的人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由于钟南山是广州医学院的院长,所以广医附属一院成了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又由于钟南山还是呼吸研究所的所长,该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他慷慨地对医护人员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在短短的几天里,他们接收了21位危重病人。钟南山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仍身先士卒,顾不得与从新西兰回来的小孙子亲热,全力以赴战斗在救人的第一线,他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人,制订治疗方案,甚至于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他的模范行为带动下,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情重、传染性强。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初级阶段,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加之过分劳累,往往是抢救一个人,放倒两三个医务人员,有的甚至于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医院不仅要救治社会病人,还要救治本院及外院的大批医务人员。这种状况揪得钟院士心疼难忍。他说:"这个时候不能再让医务人员倒下。倒下的要让他们尽快康复。"这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战友的深厚感情。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多晚,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几趟,除了看病人之外,还要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体状况,检查每个医护人员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甚至于亲自关照他们的膳食和休息。钟南山实在是太忙了,他要参加会诊,出席讲座及各种指导活动,曾经一连38小时没有合过眼!由于过度劳累,2月18日下午6时,他检查完病房,看望了一位住院的同事之后,突然头晕、眼花,身上发烫。但他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他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偷偷跑回了家,以家为病房,进行自我治疗。在相濡以沫的夫人精心照料下,两天后就退烧了;稍微休息了两天,又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病房里。钟南山是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的灵魂和病人心中精神支柱。在家短短的几天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和对非典型肺炎的探讨研究,以家为办公室,召集院、所领导及专家分析问题,研究措施,制订方案。废寝忘食,忘我敬业。
钟南山通过对危重病人的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均合并有细菌感染,多数已出现器官衰竭。要是人体的四五个以上的器官衰竭,死亡率将在90%以上。通过对死亡病例的尸体检查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理机理主要是"肺硬",即肺部组织纤维化。要治疗好非典型肺炎患者,必须解决肺的纤维化问题。钟南山和他们的攻关小组不知做了多少次试验,提出了多少种方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病人肺部阴影不断扩大,血氧监测有下降时,及时采用无创通气,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适当给予皮质激素,从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能有效地减轻肺泡的非特异性炎症,阻止肺部的纤维病变;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通过实践,这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有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用以上方法抢救,奇迹出现了,脱离了危险,慢慢地康复。从而得出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是可防、要控、可治的,提高了治疗信心,稳定了情绪,大大减小了全社会的恐慌气氛。
2003年2月18日,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钟南山沉默深思后,说:大量的事实证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而不是致病的原因。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下,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事实证明了他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会后有人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却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一行7人考察了广东省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情况,钟南山作了40分钟工作汇报,他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实事求是。令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连连称赞。他们一致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得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和方法在这里找到了,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广东的非典型病人死亡率仅为3.5%,是全球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为此钟南山得出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三点经验:一是重视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医学的信息交流,最早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在家庭、医院聚集性两大特征;二是总结出四项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按需要用适当的大剂量皮质激素、无创通气、重视继发感染;三是及时将危重非典型肺炎患者集中到专科医院,从而减少传染机会,增加了抢救成功率。
同年4月12日,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气管分泌物分离出2株新型冠状病毒,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极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经专家论证,并在4月16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这就找到致病之源,也为预防此病打开了通道。经过全球无数医务工作者的潜辛努力,抗击非典型肺炎之战取得了彻底胜利,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有着独到见解,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钟南山。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