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远见卓识 丰碑永存
梁思成在中外建筑史上富有灼见,三大功劳永存史册。
第一、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宗师。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它是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写照,它有强大的魅力,它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又一重要资本。梁思成要把中国古代建筑潜在的知识和财富挖掘出来,继承下来,传播下去。他下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从1931年起,他就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他明确指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语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于科学方法。"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他选择了北京故宫作为考究目标。因为这是目前国内留存最大、最完整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个一个地逐个识别、测量、记录。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范围创造了条件。1932年,又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不久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结构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现代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的构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古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1937年,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正当第一次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抗战的烽火。从此他们走进西南的穷乡僻壤,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仍在调查研究。在林徽因、莫宗江、卢绳等同仁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于1944年在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民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大大地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梁思成在学术上的另一大成果是对《营造法式》的研究。《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在1000年前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留存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留存至今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多不相同,所以今天的人很难读懂、弄清。他决心将难以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他花费了很大心血,对这本书的"大木作制度"以前的文字注解和"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制度"的图样,以及有关工限、料例部分进行了剖析,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了宋代建筑的图样,图文并茂,引人入盛,1963年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刚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赢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为中华儿女争来了光荣。梁思成先后著书五种,发表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他和他领导的科研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1987年(他已去世16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还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英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宗师"。
第二、力主保留北京旧城原貌。解放后梁思成担任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建筑的整体规划。他参加制定了国家基本建设计划,他坚持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这样就会避免顾此失彼,重复浪费。1950年他和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的占地面积、交通通讯、长远发展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了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
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物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造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60年前这是一个多么远见卓识的见解呀!但是这个正确的主张没有被采纳,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埋下了难以克服的隐患。同期他还带领清华大学的师生,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徵,次年他又带领清华大学的老师精心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大部分。1963年,他为了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次设计中,他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1984年(他死后13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一等奖。
第三、不计前嫌保护奈良。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了取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轰炸,到1945年初日本已有199座城市遭到轰炸,城市建筑被毁率平均在40%以上,最高达90%。惟有奈良是个例外。梁思成在这件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劝阻了美国空军对奈良的轰炸。美国负责执行任务的希朗森上校很不理解,梁思成恳切地说:"上校先生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四万万中国人蒙受的深重灾难,我是恨不得马上炸平日本四岛,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让我马上冷静了下来。上校先生你大概知道,"建筑"这一词在英语里叫‘Architecture’,原是‘巨大工艺’的意思。所谓‘巨大’并非指它的面积和体积,而是指它是人类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发展的综合体。因而,建筑又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形象的保留。我图上所标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就像古希腊的巴他侬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些短柱了,它辉煌壮伟的原样,现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外行人往往误认为完全可以重修再建,然而巴他侬神庙的残址上,再竖起几根石柱,补上精美雕塑,那就像给维纳斯补上了断臂,那还能是巴他侬吗?"以一个东方古代建筑著名专家,以一个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学者呼吁保留建立在日本的人类文明的古建筑,使人感动而可敬可佩。布朗森上校是个懂得艺术的军人,他被说动了。不过他告诉梁思成,计划最后还是得由上级将军批准。"他是西点出身的‘三星将军’"。梁思成听了这句话抽出一枝红笔,在两处打了三个星的地方,又个加了一个星,说:"在两处,在京都和奈良,可是东方古建筑艺术上的"四星将军"啊!———当年也正是梁思成根据考证确认,唐代鉴真和尚去日本后主持设计的唐招提寺,完全和中国五台山佛光寺建造的一模一样,真乃稀世珍宝。当梁思成的报告和地图送到将军处时,将军长时间沉默、思索。他说,也有人向他提过类似的建议,但没有一个像梁思成报告写的使他震撼,令人叹服。将军终于屈服了,点头了,在梁思成的不懈努力下,才使得奈良地区的宏伟建筑得以完好保留。
梁思成于1972年在北京病故,终年71岁。他的著作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学弟子;他的精神永放光辉。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