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铁路建设中的创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科学家的故事

詹天佑,字眷成,1861年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没落的茶商家庭。是我国近代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小时候就对机械零件非常感兴趣。

他曾把家里的自鸣钟悄悄拆开。研究各种零件的构造和原理,以及各零件之间的关系。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成绩优异。1871年10岁的詹天佑读完了私塾,因家境贫困,父母送他报考了幼童留美班。1872年不满12岁的詹天佑和29名小伙伴就以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的身份,被清政府派到美国留学去了。

孩子们到了美国先被安排在美国人家里居住,学习英语,詹天佑聪慧过人,很快就进学校听课了。1875年,詹天佑考入当地的中学,并以全校第一、二名的成绩读完初、高中课程。1878年詹天佑考入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专修铁路工程。1881年詹天佑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詹天佑

1881年8月,20岁的詹天佑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取道旧金山回国。被分配在非专业的福州船政局学习船泊驾驶。1888年,詹天佑北调天津,在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1892年清政府在修唐山至山海关铁路时,要在滦河上加设一座铁桥,难度极大;英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束手无策。李鸿章高薪聘用的英国人金达总工程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起了詹天佑。31岁的詹天佑知难而进。大胆,谨慎地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测量,决定改变桥址,并且采用压气沉箱法打桩。在施工中,他身先士卒,虚心听取其他人,包括工人的意见,如期完成了滦河大桥的全部工程,令外国专家刮目相看。

1902年在建造通往西陵的铁路时,再次显示了詹天佑的卓越才能,也为日后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创造了条件。

张家口地处居庸关外,是通往蒙古的要塞,历史上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由北京至张家口一线,是南北商旅的交通要道。过去往来运货全靠骡,劳民伤财。因此,急需修一条铁路。对清王朝来说,修建京张铁路有利于密切与蒙古王公的关系。所以清政府决心修筑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的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首先筹组了工程局,集中了所有能任用的工程技术人员,量才调度,任人为贤。经过艰苦的勘探,终于拿出了通过关沟的线路方案。这一方案一出台,外国工程界就轻蔑地说:"中国会修关沟铁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清醒地对待这些冷嘲热讽。他亲自投入了线路的复勘定线工作。经过一丝不苟的测量,詹天佑所确定的关沟段线路需开凿的隧道,总长度要比英国人金达测定的3000米减少2000米,只有1000米;八达岭隧道的长度也减少了一半。

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他常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讲:"技术第一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话,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同时,匠心独运,设计了许多具民族特色的石拱桥。这些创造性的劳动,不仅缩短了工期,节约了经费,也使工程更加绚丽壮观。詹天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不辞劳苦,亲自把关,连打炮眼的方位、大小、深浅、装多少炸药,都亲自掌握,事无巨细,认真负责。他还创造了边修路边铺轨的操作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45米,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詹天佑因地制宜,运用了中距凿井法,即在隧道中部开一口大井,垂直下去,分向两边对凿,这样加上两头的两个作业面,一共四个作业区,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为了将来养路工人在隧道中检查安全,詹天佑还在隧道里精心设计了避险洞和通风楼。一旦火车通过,养路工人可以暂时到避险洞躲险,不致发生意外。隧道工程完成后,又出现了八达岭一带山高坡陡,列车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詹天佑为了列车安全,创造性运用了"折返线"的原理,从青桥起,沿着山腰,设计出一条"人"字形线路。列车行驶到这里,用两个大马力的机车,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并且每节车厢之间又改为自动挂钩,十几节车厢结成一体,既安全又平稳,这些都是他创造性的杰作。

1909年7月京张铁路全部竣工。原计划6年的工期,詹天佑和工人们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而且比预算节约了28万两银子。

1909年10月20日举行通车大典。英国工程师金达代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前来祝贺,他说:"我们过去自以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工程师,觉得中国没有人才,绝对修不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现在不但修成了,而且提前完了工。我和其他外国工程师仔细考察了京张铁路的全部工程,挑不出一点毛病。像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的确比我们高明的多,我们不得不表示钦佩"。一位中国老者激动地说:"詹总工程师不靠外国的丝毫力量,建成了这条铁路,真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詹天佑由于过度操劳,患下了心脏病,不幸于1919年4月24日与世长辞,他只活了59岁。他逝世之后,在八达岭青龙桥站建立了他的铜像,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的铁路工程师。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