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昌宫词》鉴赏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宫边老人为予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栏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謩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鼓舞途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棋,菌生香案正当衙。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动,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
【原文作者】:元稹
【原文出处】:据四部丛刊影明本《元氏长庆集》
【鉴赏】:
《连昌宫词》是元稹的代表作,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为中唐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属于“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的新乐府。根据“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两句,诗当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之后,十三年七月讨伐淄青李师道以前。当时作者在通州任司马。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认为“《连昌宫词》非作者经过其地之作”,“为依题悬拟之作”,甚是;但断定诗作于十三年暮春,缺乏足够证据。连昌宫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县)“西二十九里……,(高宗)显庆三年置”(《新唐书·地理志二》)。据两《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四年(736)前,玄宗曾多次东幸洛阳,其后就再无此事,而杨玉环被赐号太真,受到宠幸,是在开元二十八年以后。显然唐玄宗与杨玉环不可能于开元二十四年前同时在连昌宫居住过。所以,不但作者与“宫边老人”的对话是虚构,而且诗中许多情节也是采自传闻,虚构而成。
全诗九十句,可分两部分。开头到“夜夜狐狸上门屋”为第一部分,通过“宫边老人”的泣诉叙述连昌宫的兴衰变化。起首四句,写连昌宫绿竹森森落红满地的荒凉衰败景象,由眼前实景反衬昔日之盛,逗起今昔之慨,引出“宫边老人”的泣诉。接着叙宫边老人的诉说。诉者久住连昌宫边,所以能耳闻目睹,感受深切。“泣”点感慨之深,暗示不堪回首。老人所说,从“小年进食”句到“杨氏诸姨”句,通过昔日宫中过寒食节的盛况表现连昌宫昔日的繁盛。“小年”句由今转入忆昔。“上皇”四句写玄宗和杨玉环在望仙楼通宵行乐,珠围翠绕,灯火通明。“归来”四句写老人入宫所见后的感觉,入宫的时间,点明寒食禁烟,反衬宫中点火,本来应置于“小年”句后,现在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宫中行乐,跌宕文意,避免平铺直叙。“夜半”句以下继续写宫中通宵行乐。时已夜半,演奏继续进行,琵琶高手贺怀智作压场演奏后,高力士又奉旨传呼名歌妓念奴进宫,念奴正“伴诸郎宿”。找到念奴入宫唱歌,玄宗之弟邠王吹管笛伴奏,节拍舒缓地演奏完整套凉州大曲,各种龟兹乐曲轮番演奏。乐声传至宫外,名笛手李謩靠近宫墙按笛偷学新制的乐曲。“平明”四句写玄宗离开连昌宫回朝的盛状。百官仪仗不敢冒犯玄宗之弟岐王、薛王,杨玉环的三个姐姐却乘车轻快地驰过,杨家的权势超过了其他的皇亲国戚。从“明年”句急转笔锋,写安史之乱后连昌宫的荒弃衰败。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安禄山攻陷洛阳,百姓遭殃。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不是此诗的重点,所以用“明年”四句简略交代。安史之乱平定,连昌宫边的百姓回来,就只见宫门紧闭。此后五个皇帝都没有来过。听长安来的青年说,长安玄武楼建成后花萼楼就废弃了。连昌宫的废弃,也与花萼楼一样,是因为皇帝有了新的享乐之处。“两京”八句写了连昌宫闭弃的情况和原因之后,“去年”十六句写老人再入宫中所见的荒废景象。趁去年敕使到连昌宫砍竹机会,老人跟进去看看,见到荆棘丛生,池塘堵塞,狐兔奔走于树间;舞榭倾斜,文窗幽深,白壁上悬挂着的花钿遮满了尘土,鸟儿啄着“风筝”,发出碎玉般的声音。唐玄宗当年最爱观赏台阶前的花草,如今他的坐榻还在那儿,人却不在了(有人将“御榻”句解释为“安史乱后,玄宗依然下榻连昌宫”,当误)。寝殿里,蛇从燕窠里游出来,盘在斗栱之上。快要腐朽的香案上生长出野菌。寝殿连接着端正楼,当年杨太真曾在楼中梳洗,如今只看到那帘子上反挂着珊瑚帘钩。这里依次写园林、台榭、唐玄宗的寝殿和杨太真的端正楼,呼应上文,铺陈对比,突出昔盛今衰的感慨。“指似”四句写老人的悲伤心情,关合上文“为予泣”,收束所诉。
“我闻此语心骨悲”至结尾为第二部分,通过“我”与“宫边老人”的问答,揭示兴衰治乱的原因和作诗用意。“我闻”两句(正如许多文学作品一样,诗中的“我”或“予”,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以“我”闻之悲承上,以“我”问治乱原因启下,引出老人的一番议论。连昌宫是唐王朝的缩影。一个朝代的兴衰盛败与政治的治乱密切相关,而治乱又与统治者的政策措施道德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我”深感于连昌宫的兴衰变化后,很自然地要提出“太平谁致”祸乱谁人造成的问题,将诗的内容由感性描述上升到理性思索。老人首先回答“太平谁致”,称赞开元前期的宰相姚崇、宋璟辅佐玄宗治理天下,敢于直言劝谏,善于选用贤能,因而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出现了开元盛世。接着回答“乱者谁”,揭露杨贵妃把持朝政,收安禄山为义子,杨氏姐妹招权纳贿,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滥用权力,祸国殃民,朝廷在重大决策上颠倒了是非、正邪,导致了安史之叛乱,五十年来国家动荡不安。然后(“今皇”句起),称颂宪宗平定吴、蜀和淮西之乱,表示唐朝中兴有希望。诗的最后两句写“我”的感想,点明全诗主旨:百姓“望幸”——深深盼望国家中兴,皇帝能恢复开元东幸的太平盛事,“努力庙谟休用兵”。
《连昌宫词》以连昌宫为唐王朝的缩影,借“宫边老人”之口来叙写盛衰之事,抒发今昔之感,探究治乱之由,表达对“圣君贤相”清明政治的向往以及对玄宗后期朝政腐败的指斥,充分体现了作者“刺美见事”、“引古以讽”(《乐府古题序》)的精神。诗末讽谏唐宪宗“努力庙谟休用兵”,是古人“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思想的体现。从诗人针对宪宗后期“信用非人”(《新唐书·宪宗纪》),强调选贤任能,清明政治而言,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淮西才平定,就侈言“天下宁”,主张“销兵”,未免缺乏远见(穆宗时河北三镇再叛),显示了诗人认识上的片面性。又诗中将致乱的主要原因说成是“朝廷渐渐由妃子”即杨妃专权,从而为唐玄宗开脱罪责,是当时流行的“女祸亡国论”的表现。白居易《长恨歌》将致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汉皇(玄宗)重色”。相比之下,《连昌宫词》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及《长恨歌》。“《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中的这段话,指出了《连昌宫词》创作上的重要特点。作品以连昌宫的兴衰变化为主线,将真实的事件、传闻的轶事和虚构的情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既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有深刻真切的思想和严肃的主题,又以艺术的再现和艺术的想象为灵魂,创造了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这就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传统的手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渲染铺陈,对比映衬,强化和深化主题。第一部分以叙事、写景为主,在眼前景物的衬托、宫边老人的泣诉以及连昌宫的昔盛今衰的叙述和描写中蕴蓄着深沉的悲哀和感慨。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写景、叙事为基础,转入抒情、议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引出讽谏之意,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深化。两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这与《长恨歌》通篇叙事写景有显著不同。在结构上,作品采用“我”与“宫边老人”对话的形式,不但节省笔墨,便于直抒情怀,而且增加了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