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马上作》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古代文学名篇鉴赏
【原文】: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上行。

【原文作者】:戚继光

【原文出处】:据光绪刊《明戚武毅公止止堂集》

【鉴赏】:

戚继光是一位名将,一生戎马倥偬。经历丰富,激情奔涌,常常一触即发,随口吟诵,意气飞扬。《弇州山人续稿》说:“少保师旅之什,发扬蹈厉。”确是道出了戚继光此类的特点。《马上作》便是其代表作。诗人并非有意为诗,而是灵感一来,倾泻而出,顺口成章,因而不见雕饰,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气势豪壮。

诗仅四句,但却概括了名将兼诗人的平生行踪和思想。起句“南北驱驰报主情”,统领全诗,点明主题。戚继光在浙江时,曾到义乌县募兵,并对这支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军纪严明,官兵同甘共苦,对百姓秋毫无犯,使军队的战斗力大振,终于在台州给侵犯的倭寇以毁灭性打击,威慑敌胆,功勋卓著。此后,又南下,先在福建肃清境内倭寇,后入广东,平定倭乱。接着,被调北方,镇守蓟州一带十六年,边境整肃,平靖无事。这就是“南北驱驰”的具体内容。而“报主情”的“主”,自然是指君主。但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代表着国家,因而这里既表现了戚继光存有忠君思想,又表现了他爱国的深厚感情,第二句的“江花”,代指南方;“边月”,代指北方,是“南北驱驰”的进一步形象化描写。而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活,却以一“笑”字置之,这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平生经历的回顾而产生的复杂心绪——有对自己舍身卫国而感到宽慰的自豪感:“神工特为东南缺,砥柱巍然立海陬”(《督兵援闽游雁山戏集为诗》);有对功名淡泊的崇高感:“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有对朝廷媚外妥协的愤激感:“君王计在弭强胡,非干错画丹青图,胡儿得意跨马去,烽火依然暗边树”(《明妃曲》);有对权奸只顾荒淫享乐的蔑视感:“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登舍身台》)因而这一“笑”字,隐含着甜、酸、苦、辣的诸多内容。这两句是以空间来表现地域之广,展示其到处奔波之苦,第三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则以时间来表现日子之长,以示其征战不息、意志不泯。这句以口语入诗,显得平易自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戚继光这句诗,正是他平生生活经历的真实概括和崇高感情的高度的凝聚,因而就具有了由“巧”、“浓”而致“朴”、“淡”的特点。加上它与前面诗句配合,空间与时间互衬,显出得体自然,这就不能视为普通日常口语了。结尾“多是横戈马上行”,总括全诗,前面的“江花”、“边月”,南北奔波,累月经年的坚持不懈,都是在为祖国驰骋疆场中度过的。结句与起句呼应,形象完整,感情深挚,颇具感染力。

诗需要感情,但怎样的感情才能动人?明代焦竑在《雅娱阁集序》中说:“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指出“感至”才能“情深”。南宋张戒的《岁寒堂诗话》说“其情真,其味长,其气盛”,才能达到“卓然天成”。由此综观《马上作》,正是有意深情真味长的特点,故能“行远”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