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上》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古代文学名篇鉴赏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原文出处】:据孙诒让《定本墨子间诂》本。

【鉴赏】:

墨子名翟,一说是宋人,一说是鲁人,都没有确据,近人有墨子是齐人的说法(拙作《墨子为齐人考》,见1947年初上海益世报文史)。他生活于子思之后,孟子之前。

墨家是当时可以和儒家抗争的学派,弟子很多,并有较严密的组织。孟子把墨子同杨朱并列,意在批判他们,称之为“杨墨”。法家反对儒家和墨家,称为“儒墨”。《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反对儒家繁文缛礼和厚葬。说墨子先受学于儒家,也没有确据,大约是由于《墨子》书中称孔丘为孔子的原故。

《墨子》一书,代表墨子思想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他的理论核心,并且极力倡导的,则是《兼爱》和《非攻》。

兼爱(上)是一篇墨子用逻辑推理方法讲述他兼爱观点的文章。

孔子也曾经说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而亲人”(《学而》),“仁者爱人”(《颜回》),但是他讲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爱是有差等的。表面上看起来和墨子兼爱相同,其实质却不相同。所以孟子说:“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讲杨、墨都是破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区别和等级制的。荀子也讲“仁、爱也”,但他强调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见《荀子·大略》、《君子》等篇)。儒家是非常反对墨子爱无差等的平等观的。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他积极的一面。

但相爱相利的人性只能存在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社会里不存在,墨子并不理解阶级关系,仍然维持当时的社会制度,这是他的局限。

《兼爱》上篇的特点是讲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观点的逻辑推理。墨子用治病和治国道理一致来相比,认为治病首先要找病因,治国也要先找乱因,都要“对症下药”。

于是他找出乱因是起于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造成世乱,都由于不相爱。从尊者讲“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也是天下所谓乱。墨子看到不相爱的现象,这是事实,但他无法认识到阶级社会和从奴录制到封建制过渡的社会人际关系。儒家也看到臣弑君、子弑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乱象,却主张以正名分来维护剥削制度,所以深恶痛绝墨子的理论。同样看到乱因,但治理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墨子论证不相爱,说盗窃者是爱己之室,不爱人之室;掠夺财物杀人,是爱己之身,不爱人之身;然后推理说明大夫兼并,是爱己之家,不爱人之家,诸侯攻国,是爱己之国,不爱人之国。他并不理解封建制度的兴起,促使大夫和诸侯攻战兼并。他的结论是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是消灭乱因、治好天下的根本方法。这也是《尚同》、《尚贤》、《非命》、《非攻》的理论基础。

墨子这篇文章形式逻辑是很强的。在揭示战国的攻战兼并方面也是比较深刻的。

中、下两篇则驳斥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做不到的说法,中篇举文王、武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例,下篇举《尚书》佚篇《泰誓》、《汤说》、《禹誓》来证明兼相爱、交相利是可以做到的。实际上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无论是“兼爱”或“正名”都难以阻止攻战和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