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大龙湫记》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古代文学名篇鉴赏
【原文】: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进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原文作者】:李孝光

【原文出处】:(据永嘉人祠堂丛刻《五峰集》)

【鉴赏】:

这篇记大龙湫,跟记石梁有同有异,工于描绘景物,是相同的;石梁没有变化,大龙湫八月水大时又是一种景象,冬天水小时又是一种景象,所以分两次来描绘,这是不同之处。这种不同,正写出大龙湫的变化来。

先写八月水大时的大龙湫,从气象写起,“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写大风与下文写大龙湫瀑布有关。接下写大瀑布的声势“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极写瀑布声大,使人惊心动魄。再写那里的立石,远看“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近看“作两股相倚立”,再近看如大屏风,上面“犹蟹两螯”,像在动摇,使人惊吓,不可穿过。过后回头看,如竖立的圭。这里没有从正面写大瀑布,只从各个角度写了那里的立石,一连用了六个比喻从各方面来加以描绘。接着,再写大龙湫瀑布,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像“从天上堕地”,比喻从极高处落下;“忽进落如震霆”,比声势如打雷的惊人;“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照应上文大风,以暴雨形容瀑布余沫之大;“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以万人擂鼓声极言瀑布声势之大。这是博喻,把大瀑布的各种形状和声音都写出来了。其中写瀑布“盘桓久不下”当也跟大风有关,大风把瀑布吹得在空中盘桓,所以“久不下”。在写瀑布声如万人擂鼓时,还用了旁衬手法:“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并以老先生的赞美来收束上文。

接下来写冬天水小时的大龙湫。八月水大时,五里外就听见大瀑布声,而在冬天,要到庵外石桥上才“渐闻有水声”。沿石桥下去,“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用烟雾来比冬瀑。其气势虽不如水大时,但在红石的反照下又有另外一种美感。同时又描绘了附近的树和池中的斑鱼等,这些描写,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是水大时看不到的一种胜景。前者以壮美见胜,后者以秀美为其特色。

在写冬瀑时,除了以“勃勃如苍烟”显示其特色外,还从“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来写其变化,是从另一角度描绘冬瀑特色。又以家僮置瓶石旁,仰接瀑水,被瀑布将人冲得不能复得其瓶,而大声呼笑作渲染,跟上文写“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相呼应,更显得别有一番情趣。两次大笑,都富有欢乐情绪,以及在瀑布声中“闲暇回缓”从容自若的鱼和“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的黄猿,都表现了这位隐者诗人的情趣。因此,诗人留连忘返,一直观赏到日没而归,在“宛宛如故人”的明月陪伴下,才徐徐回庵。把月亮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极富于人情味,以此作结,颇有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