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野老歌》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古代文学名篇鉴赏
【原文】:

老翁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原文作者】:张籍

【原文出处】:据四部丛刊影明本《张司业集》

【鉴赏】:

张籍乐府,题材典型,感情沉挚,语言通俗,常用对比手法给人以深刻印象。《雨村诗话》指出:“王建、张籍乐府,何曾一字险怪?而读之入情入理,与汉、魏乐府并传。”《野老歌》是张籍写的一篇新乐府。作者描绘了避居深山的农夫,无计逃避苛重的赋税,以至终年辛苦劳动,岁暮,全家只能靠野果为生。

在封建社会,有多少农民为逃避苛政憧憬着桃花源式的生活而遁入深山?这首诗开头一句就反映了这个事实。“家贫”两字告诉我们:野老是破产的农民,也是不得不进入深山“在山住”的原因。他在山里创业,有“山田三四亩”,指望靠“耕种”这些瘠薄的山田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可是,“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王税依然寻踪而至。一方面是“苗疏”,收入不丰;一方面是“税多”,尽量搜刮,所以野老终于“不得食”。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并且带有对立性,读之,隐隐受到作者从感情深处发出的抗议声音。以上三句,已扣人心弦,第四句“输入官仓化为土”更带有爆炸的性质。“夺我口中食”,“输入官仓”,结果却化为尘土,这又是一种鲜明的对立对比:一方面意味着王税之酷烈,它无情地断绝了野老一家的生计,而官仓的粮食却是那么多,可见搜刮的面之广,搜刮的量之大;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当时官吏、官府之腐朽,官吏、官府和劳动人民对立之深,他们之间已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地位。“岁暮锄犁倚空室”,再写野老,也就是终年劳动无以卒岁的意思,不说野老倚空室,而说锄犁倚空室,活脱出“犁耙挂上墙,儿孙饿断肠”的意境。野老一家除锄犁而外,室中一无所有,因而语句颇有表现力。“呼儿登山收橡实”,他虽是农夫,却不享有劳动果实,只能靠野果苟延一家生命。在野老的呼儿声中岂不含着血泪?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野老无限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鞭笞的深沉感情。接着,作者拓开一笔,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另一幅画面:“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跟野老的生活和遭遇来说,又是多么强烈的对立对比?今江西九江市一带,古称西江。在唐代,北方处于异族侵扰和藩镇割据之下,兵祸连年,而江南一带相对稳定,西江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唐代商业经济相当发达,巨商富贾,拥资无数。他们通过水上交通,与外商贸易,拥有珍珠百斛不算夸张。长安富商王元宝,被唐玄宗称为“天下之富”。僖宗时的富商王酒胡,一次施舍就拿出十万贯。由此可见一斑。富可敌国的巨商,自奉之丰固不必说,只看他们养的在船中长吃肉,跟衣食无着靠“橡实”果腹的广大农民对比起来,岂不是“人不如狗”?这个社会,岂不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这种对立与对比,能不震动人心?张籍的这两句诗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揭露社会病态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千古名句。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

《野老歌》中的野老,是作者塑造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他代表着千百万农民,有典型性。他避居深山,艰苦创业,希望不受剥削而自食其力,结果适得其反,劳动终岁,无以为生。作者用对立对比的手法揭露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首先是既多且重的赋税,同时也揭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不等价交换加速了农民破产的过程,而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商人手中。诗歌通过野老这个形象反映社会存在的弊端,十分成功。作者感情炽烈,含而不露,却有鲜明的倾向性,人物形象很有感染力,语言通俗流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