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重别周尚书》鉴赏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原文作者】:庾信
【原文出处】:据四部丛刊影印明屠隆合刻评点本《庾子山集》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周尚书即周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执政时,周弘正做左民尚书、散骑常侍;庾信做右卫将军、散骑侍郎。尚书是弘正与庾信同朝时的旧官衔。所以称旧衔,一方面对故人称旧衔显得亲切,另一方面,庾信对陈朝抱有一定的敌对情绪,故不称弘正在陈使北时的现任官阶。庾信已先有《别周尚书弘正》诗,此首写于前首之后,故名《重别周尚书》,他们在北朝仅此一别,两首诗时间相距不远。
天嘉元年(560),周、陈互派使者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庾信、王褒等十数人归南,北周惟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此时庾信已经六十三岁了,他失去了回归故国的最后一次机会,心情是极度悲切的。庾信对南北使者的往还,无不触动自己的心弦。周弘正也是陈文帝天嘉元年到长安的,他的使命是把留在长安的安成王陈顼(即后来的陈宣帝)接回来。天嘉二年,周人许归陈顼,周弘正没有回去。直到天嘉三年春天他才护送陈顼一起回南,三月,抵达建康(今南京)。据此则知庾信此诗约写于天嘉三年(562)春正月或二月。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句“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寓之士已经各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一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古诗源》卷十四)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三、四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